引言
最近不少海外博主紛紛尋找新的互聯網平臺,國內知名社交軟件小紅書則成了這些“洋抖難民們”的下一個選擇。
小紅書在全球30多個國家的下載量一夜之間躍升到了第一名,以至于有不少網友自嘲:“再也不用翻墻上網了,因為你的墻來了”。
其實小紅書APP爆火和Tik Tok被封禁只是一個縮影,細數中美貿易戰以來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美國現在在對華策略上是“越來越沉不住氣”,動輒就揮舞制裁大棒,將“影響國家安全”武器化。
然而即便美國再怎么跳腳卻始終不敢挑起戰端,私下里用下三濫的手段惡心中國,另一邊卻不得不高喊“美中不能脫鉤,兩國要和平共處”。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三張“重磅底牌”。
那么我國這三大底牌到底是什么?
底牌一:全球唯一擁有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工業能力
正如毛主席當年的心酸感慨:“這么大一個中國,能做一些桌子板凳,卻連一臺拖拉機都造不出來”。
在我國北方地區,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會稱火柴為“洋火”,稱自行車為“洋車”,甚至很多生活日用品都帶個“洋”字。究其根源,實際上暴露出的是新中國薄弱的工業能力。
然而令誰也沒想到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和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迅速發展成了全球制造業的中心,并且工業實力遠超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工業強國,包括最巔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
2023年,中國的制造業總產值占全球的35%,這一數字遠超任何國家。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同比增長了5.7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比全球第2名到第20名的總和還要高。
同時,中國在鋼鐵、汽車、電子產品等領域的產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鋼鐵產業,中國年產鋼鐵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成為世界鋼鐵供應的最大來源。
以至于有不少人調侃世界鋼鐵產量排名:“第一名中國(不包括河北省),第二名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唐山市(不包括瞞報產量),第四名日本,第五名美國,第六名印度,第七名俄羅斯,第八名韓國,第九名唐山市瞞報產量(2011年唐山市瞞報5000萬噸產量,剛好比第十名德國多)”。
這些數字代表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不僅通過強大的生產能力滿足了
內需市場,也通過大量出口產品成為了“世界工廠”。
盡管特朗普口口聲聲大喊“要讓制造業回流”,但美國高昂的供應鏈和資本成本已經注定了制造業再也回不去了,他在第一個任期干不成的事,第二個任期也是白搭。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工業鏈條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而是在高科技領域逐步實現了自主創新。
如今,中國的5G技術、新能源汽車、量子通信、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領域也已走在全球前列。
盡管在高端芯片和航空發動機等領域還有薄弱,但“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已經越來越少了,而美國再想和中國“脫鉤斷鏈”已經絕無可能。
底牌二:強大的區域拒止能力
“區域拒止”這一概念指的是一國通過建設先進的防御系統、導彈力量以及??兆鲬鹉芰?,限制敵方進入特定的地理區域。
自2016年以來,中國的區域拒止能力得到了飛速發展,尤其是在臺海、南海等敏感海域的防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也使得美軍不敢故意“擦槍走火”。
長期以來,無論是“核戰略”還是邊境管控,我國一直奉行的都是“主動防御”的軍事策略,即發生沖突后不開第一槍,但是一旦對手先開了槍就能讓他“有來無回”。
于是我們在網上就能看到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中東“拖鞋軍”互扔高超音速導彈,中印兩國卻互扔石塊。
這并非是因為中國沒有高超音速導彈,也不是中國沒有膽量先開第一槍,而是因為中國“主動防御”的策略導致周邊各國忌憚開了第一槍之后的連鎖反應,而美國人同樣懂得這一點。
實際上,中國歷來重視國防建設,并投入大量資源發展現代化軍事裝備。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的軍力已經大大提升,尤其是在核武器小型化、反艦彈道導彈技術、海軍艦艇、戰斗機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近幾年,海軍和空軍近年來的現代化建設尤其引人注目。中國海軍的艦艇數量和技術水平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躋身前列,尤其是我國當前已裝備了包括“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在內的三艘大型航母,以及“海南艦”、“廣西艦”、“安徽艦”和“四川艦”這4艘3—4萬噸級的兩棲登陸艦,海軍的區域拒止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在空軍方面,中國自主研發了殲-20、殲-35兩款隱形戰斗機,以及此前公開的六代機“銀杏葉”和“三叉戟”,使得我國在世界歷史上首次取得空軍代差優勢,這也讓美軍不敢在周邊地區輕舉妄動。
除此之外,我軍裝備了大量“東風”系列彈道導彈、“鷹擊”系列反艦導彈。
一旦中美發生沖突,解放軍第一時間就能把美軍位于日本、韓國的基地摧毀,而號稱“天地同壽”的東風-5B和東風-41洲際導彈也能確保老美在戰爭的最后時刻“冷靜”下來。
底牌三:持續推動“國內大循環”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很多農村地區的觀眾肯定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幾乎每個家電品牌都在搞“家電下鄉”。
家電下鄉政策的本質就是通過國家補貼,既讓普通老百姓享受到優質的商品,又避免了工業產品貨物積壓,擴大了內需,釋放了社會經濟活力——這就是“國內大循環”。
“國內大循環”是近年來中國提出的重要戰略,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國內大循環戰略愈發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的經濟想要長遠穩定發展,不僅要依賴全球市場,更要著眼于內部市場的潛力,激發國內消費、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強化國內市場的需求,減少對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可以不斷增強國家經濟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在這一大的戰略框架下,自中美貿易戰開打后,中國不斷加大對消費升級、科技創新、服務業發展的投入,同時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努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自主可控。
關注時事新聞的朋友們應該都注意到了,最近這一兩個月我國又開啟了新一輪“家電下鄉”,而且補貼的范圍不僅涵蓋傳統的家電領域,更是延伸到了手機、智能手表、高端電子產品,這也體現出了我國經濟“國內大循環”的新形態。
在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不再僅依賴于出口和外資,而是更多地依靠內需、內生增長來穩固經濟基礎。
我們做最壞的打算,即使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無限制無上限地對華制裁,我們也能通過國內大循環刺激消費和產業升級,而這正是我們應對美國經濟、科技制裁的重磅底牌。
結語
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這個世界上并不是誰叫的最兇誰就最厲害,能夠保證自己的繁榮穩定才是重中之重。
在美國及其仆從國對華無限施壓的節骨眼上,我們只有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加快產業升級和高科技發展,才能“拒敵于千里之外”,讓美國不敢同中國發生熱戰。
而“工業能力”、“區域拒止能力”和“國內大循環”這三大法寶,正是我們穩步提升自身實力,保持長久穩定發展的關鍵底牌。
參考資料:
求是網《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反介入/區域拒止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戰略》
新華網《新中國成立75周年工業發展成就綜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