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秦滅巴國,唐改渝州
316B.C.,秦滅巴蜀,自此巴蜀文化匯入中華文明的大家庭。秦國設立巴郡,郡治在江州(今重慶)。
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對巴地實施羈縻政策,是一種優待政策,讓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管理地方,封以王侯,輕稅賦,但當地首領必須承認中央政權并納貢。
618年,唐朝建立,改江州為渝州,成為重慶簡稱“渝”的來源。李白寫道:“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十二、巴人生業
巴地地形地貌以大山大水為主,農業條件不好。李白的《巴女詞》:“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日三千里,郎行幾歲歸?”
巴人以漁獵為主,農業為輔。
居住的吊腳樓是干欄式建筑的一種變體,特點是局部架空依山而建,穩固且可以防潮避蟲。
巴人善于制鹽,而楚地缺鹽,所以有“巴鹽濟楚”的說法。巴國制鹽主要方式是接鹽泉水煮鹽,巴鹽行銷大江南北,“鹽巴”一詞由此而來。
巴國產丹砂(即朱砂、硫化汞),巴地的寡婦清是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位女實業家,家族世代采丹砂礦而富可敵國,甚至成為秦始皇的座上賓,他還為寡婦清筑了女懷清臺。
十三、巴族遺蹤
巴人的后裔何在?
一般認為:如今生活在湘、鄂、渝、黔一帶大巴山和武陵山區的土家族,他們同樣驍勇善戰、能歌善舞,處處有巴文化的影子,他們就是巴人的后裔。
土家人陽戲的面具:陽戲起源于原始巫術的儺nuó戲表演,如今以娛人和納吉為主,而與之相對的陰戲以酬神和驅邪為主。
土家族的織錦,上面的吉祥文字寓意美好的祝愿。
十四、結語
巴文化以圜huán底器和尖底器為主要特色,戰國時期達到鼎盛。
巴國青銅器的樂器以錞于、鉦、編鐘為組合,虎紐錞于是其代表。兵器以柳葉劍、弓耳矛、以虎紋裝飾的戈和煙荷包形鉞為特色。容器以圜huán底釜為主要炊具。
巴人的后裔為現在的土家族。
巴人崇拜白虎,天性勁勇,質直好義,《華陽國志》中記載了巴人的歌謠,是巴文化的另一面,以此收束:
“日月明明,亦惟其夕。
誰能長生?不朽難獲。”
日月也有隱去光芒的時候,人又怎么可能長生不朽呢?還是要活在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