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以色列再次掀起波瀾:國防軍大舉出動,從四面八方封鎖了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杰寧市,開辟了第二戰場。這是以色列在剛剛結束加沙停戰后,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僅次于其入侵敘利亞南部的行動。
這次突襲,以色列國防軍調集了兩支旅的兵力,動用了數百輛D9裝甲推土機、大鏟車、雌虎步兵戰車和梅卡瓦坦克等重型裝備。對外宣稱目標是平息暴亂,但背后透露的信息卻遠不止表面這么簡單。
巴勒斯坦內斗加劇,法塔赫陷入困境
在以色列軍隊抵達之前,巴勒斯坦內部的沖突已經持續了半個月。法塔赫武裝部隊對杰寧難民營發起了大規模掃蕩,但進展卻異常艱難。盡管投入了幾千兵力,配備了裝甲車和RPG火箭彈,但始終未能攻破難民營防線,反而被抵抗武裝多次反擊,甚至損失了多輛裝甲車。
21日的戰斗中,法塔赫武裝繼續對難民營發動攻勢,至少導致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5人受傷。與此同時,其他西岸地區也爆發了零星沖突,整個局勢呈現出失控的趨勢。法塔赫對外強硬表示將肅清抵抗武裝,但內部的混亂和士氣低落已經讓這支隊伍幾乎失去了民眾的信任。
以色列的“摘桃子”策略
就在法塔赫陷入僵局時,以色列國防軍的到來,似乎為其注入了“強心劑”。以色列以“協助平息沖突”為借口,直接接管了戰場。甚至在21日,法塔赫武裝還配合以色列軍隊封鎖了杰寧難民營的入口,用卡車和石塊堵死了所有通道,等著以色列裝甲部隊發起總攻。
這已經不是法塔赫第一次與以色列合作打擊巴勒斯坦內部的抵抗力量。這種行為讓其在巴勒斯坦民眾中的地位一降再降,完全無法與哈馬斯抗衡。法塔赫一邊試圖證明自己的合法性,一邊依靠以色列的力量打壓內部異見,反而讓人更加質疑它是否還能真正代表巴勒斯坦人民。
以色列的真實意圖:打軟柿子,找回面子
以色列此舉不僅針對巴勒斯坦內斗,也意在轉移其在加沙受挫的尷尬。在加沙的戰斗中,以色列多次遭遇抵抗武裝哈馬斯和杰哈德的強力反擊,戰局陷入拉鋸狀態。這讓以色列的軍事實力受到質疑。于是,他們選擇了約旦河西岸作為新的突破口。
相比加沙地區抵抗武裝的頑強反擊,西岸的武裝力量較為分散,法塔赫內部的混亂更讓以色列“有機可乘”。此次行動,甚至連以色列財政部長都公開宣稱:“是時候改變西岸的安全局勢了。”這無疑表明,以色列不僅在軍事上采取強硬手段,也試圖通過進一步控制西岸,徹底壓制巴勒斯坦抵抗力量。
極右翼定居者的“添亂行動”
更令人憤怒的是,以色列極右翼的非法猶太定居者也趁機大肆作亂。在以色列軍隊的掩護下,這些定居者襲擊了西岸多個巴勒斯坦村莊,搶劫、焚燒、破壞房屋和車輛,制造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但這場混亂中也發生了“烏龍事件”。兩名極右翼定居者被以色列軍隊誤認為是巴勒斯坦抵抗武裝,直接當場擊斃。這起“誤殺”不僅讓以色列軍隊難堪,也凸顯了這場行動的無序和混亂。
結局早已寫好:民眾的不屈反擊
面對以色列的封鎖和極右翼勢力的挑釁,巴勒斯坦抵抗武裝迅速作出回應。哈馬斯在深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以色列軍隊和非法定居者的侵略行為,同時呼吁西岸民眾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部的干預。
對于巴勒斯坦人來說,約旦河西岸的局勢早已不是新鮮事。以色列每次在加沙陷入僵局后,都會將矛頭轉向西岸,用強硬手段制造恐懼,同時配合法塔赫武裝打壓內部異見。然而,這種短視的策略只會加劇矛盾,激發更多的反抗情緒。正如巴勒斯坦民眾所說:“如果我們都像哈馬斯一樣團結一致,以色列早就不得不坐下來談和平了。”
以色列的“第二戰場”,能走多遠?
以色列這次在西岸的大規模行動,無疑是在為其國內和國際形象找回一些“面子”。然而,問題的根本并未解決。加沙的抵抗力量依然強大,西岸的民眾也不可能接受長久的壓迫。以色列的強硬姿態,或許能帶來短暫的勝利,但長期來看,這種策略注定無法帶來真正的和平。
局勢的背后,是一場錯綜復雜的博弈。法塔赫的妥協、以色列的強硬、哈馬斯的反擊,以及巴勒斯坦普通民眾的生存掙扎,都在推動著這場沖突不斷升級。對于以色列而言,這場“短痛”的代價,也許會比他們想象得更為沉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