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祭灶、掃塵、吃灶糖、寫對聯等諸多飽含文化底蘊的傳統習俗。為了讓現場游客和市民深入領略小年傳統習俗的魅力,文化學者們依次上臺,憑借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研究,生動分享了小年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各地獨特的慶祝方式。
1月22日,長安霓裳里漢服文化街區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獨具韻味的小年傳統文化活動在此舉行。整個街區張燈結彩,古色古香的建筑與飄揚的紅色燈籠相互映襯,處處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氛圍,仿佛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古老長安。
活動現場,嘉賓云集,群賢畢至。西安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商子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樊建國、陜西省民協副主席、民俗專家王智,陜西省傳統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欣,以及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麻天闊等一眾文化界知名人士,與長安霓裳里管理團隊齊聚一堂,共同為這場文化盛宴添彩。
現場,王智別出心裁地為嘉賓和廚師代表贈送掃帚,以“拂塵”這一極具儀式感的行為,寓意著辭舊歲、迎新年,同時細致入微地講解民間祭灶的習俗,從祭灶的起源、祭灶神的貢品,到其中蘊含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讓大家對這一傳統習俗有了全新的認識。
陜西省傳統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欣代表促進會,向長安霓裳里贈送了由陜西省書協副主席吳福春書寫的一米大“福”字。當這幅筆力剛勁、墨香四溢的“福”字亮相,現場掌聲和歡呼聲一片,在喜慶熱鬧的氛圍中,為新的一年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在莊重而溫馨的小年祭灶環節,眾人齊聲吟誦“手捧清香拜灶王、煙火人間皆安康,保家護宅賜吉祥,幸福綿延福壽長”的敬語,聲音整齊而洪亮,在街區上空久久回蕩。
此次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漢服愛好者、外國留學生紛至沓來。身著精美漢服的人們穿梭在古雅的街區中,構成了一幅穿越時空的美麗畫卷。
在活動中,市民游客與留學生們體驗非遺文化,編中國結時,手指靈巧穿梭,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精巧;欣賞秦腔,被那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獨特韻味所震撼;包餃子時,認真學習包餃子的技巧,體驗中國飲食文化的樂趣;寫福字時,一筆一劃,滿懷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喜愛。留學生的參與,更是見證了傳統文化跨越國界的魅力與影響力。
活動中,文化學者們不僅為游客帶來了豐富有趣的小年文化習俗展示,還圍繞如何借助古都西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旅產業創新發展、釋放消費潛能展開了深入探討。現今,人們對漢唐服飾的喜愛超乎想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符號,如何將這一文化IP進行深化與延續性發展,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長安霓裳里作為漢服文化的交流地、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吸引著八方來客。這里不僅有上百家漢服妝造店鋪,各種風格的漢服應有盡有,還有眾多陜西特色美食,讓游客們在欣賞精彩活動的同時,還能品嘗地道的陜西風味,通過舌尖上的體驗,進一步感受三秦大地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
圖片:水蓮花
編輯:王新妮
制作:陜西省傳統文化發展促進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