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簽署了多項行政令,試圖迅速推動其主要競選承諾的落實。
其中,對移民的嚴厲打擊和撤銷部分氣候友好政策備受關注。
然而,總統權力亦有其局限——在某些情況下,他的計劃在落實前仍需克服諸多挑戰。
政策一:將販毒集團列為“外國恐怖組織”——面臨挑戰
該行政令說,販毒集團在整個西半球“發動暴力與恐怖行動”,并使美國充斥犯罪,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行政令明確指出,美國政策是“確保徹底消除”這些集團在美國的存在。要求美國機構在14天內提出應被指定的集團名單建議,并準備好加速將相關人員驅逐出美國。
將販毒集團指定為恐怖組織,可能為起訴美國公民甚至與這些集團有某種關聯的合法企業打開大門。此舉也可能使美國與墨西哥等國的關系緊張,墨西哥已明確呼吁尊重其主權。
首先,將這些集團指定為外國恐怖組織,最終可能被用作正當理由,對墨西哥或其他類似集團活動國家的目標采取軍事行動。
此舉還可能促使美國聯邦政府投入更多資源與強化法律工具,以打擊販毒集團及其他幫派,并追查其在邊境兩側的商業與金融利益。
盡管這將使對這些集團的“物質支持”(material support)成為犯罪,但其具體含義仍不明確。理論上,這可能意味著毒販與吸毒者(包括美國公民)可能被指控協助恐怖分子,被迫向這些集團支付費用的邊境美國公民或企業也是如此。
政策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能夠落實
該行政令要求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立即”提交正式書面請求以退出巴黎協定。命令聲明,此協定未能反映美國的價值觀或其經濟與環境目標。
任何國家均可退出此全球氣候協議,但聯合國規定退出程序可能耗時冗長。
特朗普曾于2017年首次宣布退出意圖,但直到2020年才正式完成。此次預計將再次經歷至少一年的等待期。
拜登在2021年上任后迅速重新加入協定。
美國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1%,是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污染國。
退出將削弱全球減排努力。過去的退出行為已引發對美國氣候變化領導力的信任危機,并質疑協定本身的實效性。
此舉亦符合特朗普推動國內石油與天然氣生產的目標,盡管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產油國與天然氣生產國。此舉為特朗普撤銷拜登政府環境保護政策的系列行動之一。
政策三:終止出生公民權——很難實施
該行政令旨在終止兩類在美出生兒童的公民權:非法移民父母所生子女,以及持臨時簽證居留者所生子女。
有報道指,政府將透過扣留護照等文件來執行這項政策,目標是被認定不符合公民資格者。
出生公民權原則確立于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14th Amendment),規定“所有在美國出生或歸化者”均為公民。
法律挑戰已展開,其中一項訴訟指控此命令“違憲且踐踏美國核心價值”。
憲法專家薩伊克里希納·普拉卡什(Saikrishna Prakash)表示,最終裁決權在法院而非總統。
若此行政令生效,公民權遭撤銷者可能被大規模驅逐。相關訴訟最終或須由最高法院裁決,過程可能耗時數年。
政策四: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能夠落實
該行政令聲稱美國退出“源于該組織對新冠疫情(Covid-19 pandemic)的處理失當”。
特朗普長期對世衛組織(WHO)的反感,源于他認為該機構受中國主導且對中國態度軟化——他始終相信中國應對病毒擴散負責。
行政命令亦提及美國向世衛組織繳納“不公平且過于沉重的費用”。
這是特朗普第二次下令美國退出世衛。他首次當權后就退出世衛,拜登(Joe Biden)上任后撤銷了該決定。
美國退出程序最早需至2026年生效,需獲國會批準。盡管共和黨在國會兩院占多數,但優勢微弱,僅需少數共和黨人倒戈便可能阻擋此決議。
全球公共衛生專家以“災難性”、“毀滅性”、“危害性”形容此舉。在196個成員國中,美國迄今是最大單一資助國,貢獻近五分之一世衛總預算。若資金驟減,將嚴重沖擊世衛應對突發衛生事件的能力。
科學界擔憂,美國退出后將被排除于“大流行病防范”與“季節性流感病毒株定序”等關鍵計畫之外,后者用于研發年度流感疫苗。這最終可能損害美國公民健康與國家利益。
部分觀點認為,美國退出或迫使WHO改革運作模式,使其更符合全球公衛需求。
政策五: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能夠落實
該行政令要求將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正式更名為美國灣”(Gulf of America)。特朗普可在美國政府官方文件中更改此名稱,例如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籍州長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已在一份天氣預報文件中使用“美國灣”一詞,描述“低氣壓正穿越美國灣”。
特朗普無權強制其他國家或企業更改命名。例如,Google地圖目前仍標示為“墨西哥灣”。
國際社會對水域命名并無正式協議,僅有國際航道測量組織(IHO)負責協調爭議。若墨西哥提出正式異議,其盟友可能卷入美墨外交摩擦。
墨西哥總統克勞蒂亞·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回應稱,美國可自行稱其為“美國灣”,但墨西哥與國際社會將維持原稱。此舉可能加劇美墨緊張關系,尤其雙方正因關稅與移民政策對峙。
政策六:美國只承認男性與女性——面臨挑戰
根據這一計劃,監獄和如難民庇護所、強奸受害者庇護所等場所將按性別進行隔離,支持者認為這樣有助于保護女性。但跨性別權利團體表示,跨性別女性可能會面臨更高的暴力風險。
官方身份證明文件,包括護照和簽證,將必須注明個體是“男性”還是“女性”。美國公民將不再能選擇“X”作為第三性別選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