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四月,安化王朱寘鐇打著誅殺大太監劉瑾的旗號起兵造反,給了正在全力推行新政的明武宗朱厚照沉重一擊。
叛亂雖然很快被平定,但如何處置朱寘鐇,讓武宗犯了難。于是他致書分封在各地的宗室親王,讓他們一起拿主意。親王們都很識趣,紛紛上奏請求將朱寘鐇誅殺。反正惡人我們來當,要不要當好人陛下您自己決定。
丙申,沈王幼?、秦王惟焯等各議奏:“寘鐇罪惡,宜并其子孫肆諸市以謝祖宗。”—《明武宗實錄卷七十二》
武宗朱厚照劇照
說起來七十九歲的沈王朱幼?排在第一位很正常,因為他的輩分最高。武宗的祖父是憲宗朱見深,憲宗的祖父是宣宗朱瞻基。而沈王殿下和宣宗輩分相當,都是開國太祖朱元璋的曾孫,換句話說就是武宗的高叔祖。
而秦王朱惟焯論年紀在諸王之中墊底,論血緣和武宗已經相當疏遠,為何能排在第二位呢?理由也很簡單,朱惟焯的直系祖先秦愍王朱樉,是太祖朱元璋嫡次子,所以秦藩在明朝被稱為“首藩”,身份地位非同一般。那么朱惟焯這位秦王,在歷史上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秦昭王朱秉欆
要聊朱惟焯,先要講一講他的父親朱秉欆。
朱秉欆,臨潼和僖王朱誠澯庶長子,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封鎮國將軍,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襲封臨潼王。明代臨潼王一脈的始祖,是朱秉欆的祖父臨潼惠簡王朱公銘。
秦康王一脈世系圖
當時的秦王朱志(土絜)共有四子,長子朱公銘封臨潼王,次子朱公鏜封郃陽王,第三子朱公鏳封汧陽王,第四子朱公錫封秦世子。之所以年紀最小的朱公錫成為世子,在于他是嫡出,其余三人都是庶出。
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朱志(土絜)去世,謚曰康。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秦世子朱公錫襲封秦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去世,謚曰惠。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九月,秦惠王庶長子鎮安王朱誠泳進封秦王,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去世,謚曰簡。
秦簡王無嗣,唯一的弟弟朱誠河又早已夭折,意味著秦惠王這一支秦藩大宗絕嗣。根據明代的宗室襲爵慣例,既然秦康王除秦惠王以外沒有別的嫡子,爵位就應該傳給庶長子這一脈。鑒于朱公銘、朱誠澯都已經去世,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十月,現任臨潼王朱秉欆進封秦王。
秦王府復原圖
這一圈繞來繞去看起來復雜,其實我們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一下,就是秦簡王絕嗣又沒有兄弟,所以由他伯父臨潼惠簡王的孫子朱秉欆襲爵秦王。
然而朱秉欆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七月初一日,秦王朱秉欆去世,年僅二十二歲,謚曰昭,謚法“容儀恭美”曰“昭”。
秦定王朱惟焯
朱惟焯,秦昭王庶長子,父王去世時年僅三歲。身為昭王的獨子且如此年幼,朱惟焯的處境可謂極其兇險,這在明朝歷史上就有先例。
比如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封國武昌府的楚王朱季埱去世,留下一個僅僅八個月大的庶子。雖然朝廷命其弟東安王朱季塛主持喪禮,暫掌府事并撫育侄子成長,但這位楚王爵位繼承人還是莫名夭折。
其庶子幼小,繼承所系。尤須戒諭乳保之人用心育護,俾有成立。此乃兄弟之誼,在所當然。宜加意慎行之,以副朕篤念親親之意。—《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三十八》
秦王府復原圖
事實證明在絕對的利益誘惑面前,哪有什么兄弟之誼。但是昭王生母丁氏、朱惟焯生母蕭氏身份太低,昭王妃盧氏又太年輕,根本沒有能力來保全這位秦藩唯一的繼承人。為了杜絕類似的悲劇重現,大明朝廷做了三手準備。
其一是在當年閏七月便給這位秦昭王庶長子賜名,并命其“主行喪禮,管理府事”,這是從法理上確定朱惟焯的繼承權。
其二是命秦昭王的伯父、臨潼惠簡王庶長子鎮國將軍朱誠潤“奉惠簡王祀事”,這是讓臨潼國這一支宗室認清自己的地位,不要搞事情。
其三是讓秦簡王妃廖氏出面“調護保養”朱惟焯,這一手很高明。因為這樣一來廖氏既可以暫管府事,又對朱惟焯有養育之恩,將來養老無憂。若是朱惟焯夭折,按慣例應該由朱誠潤來進封秦王。這一位的輩分比廖氏還要高,誰做秦王更有利,這位簡王妃自然一清二楚,她必然會盡心呵護朱惟焯長大成人。
- 秦簡王妃廖氏
秦簡王朱誠泳,是秦藩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賢王,史稱“天性孝友,好禮謙恭”。又所謂妻賢夫禍少,簡王能夠放手去“撤鷹房以創侍從儒臣之館,捐隙地以益正學書院之基”,也離不開王妃廖氏的支持。
秦簡王塑像
當時秦藩宗室眼見得王府內寡的寡,幼的幼,跳出來作妖的可不少。比如永興王府奉國將軍朱誠潯,帶著本府鎮國中尉朱秉椵,穿著“褻衣小帽”,領著一群混混闖入西安府糧倉,毆打監倉府同知郁敬修,強行提前預知祿米。廖王妃也不慣著,帶著年幼的朱惟焯去祭告秦王府家廟,然后對等候在王府大門口的朱誠潯進行訓斥。
此后永興王府的儀賓孫溏因為“強占妓女”,廖氏命王府承奉前去審勘。這位孫儀賓品性十分低劣,他不但誣陷王府承奉官“擅笞將軍”,又挑唆朱誠潯去監察御史那里告狀,在王府門口喧爭,簡直不成體統。
對此廖王妃認為形勢嚴峻,立刻向朝廷上奏,請求加強朱惟焯的權威性,以便于更好地管理秦藩。我們要指出一點,廖氏在奏疏之中的自稱,是“臣”。禮部認為廖氏讓朱惟焯“告廟示懲而不以聞”,似乎不太妥當。但當朝皇帝孝宗朱祐樘認為無妨,賜朱惟焯敕書,讓他嚴格管束宗室。
上曰:“孫溏等事,令勘問明白奏聞。廖氏勿論。仍敕惟焯嚴束將軍、中尉、儀賓之屬。敢有抗違者,具奏處治。”—《明孝宗實錄卷二百十六》
孝宗朱祐樘劇照
- 秦王的兩面性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十月,即位不久的明武宗朱厚照下旨,命朱惟焯襲封秦王,廖王妃六年的心血終于沒有白費。
對于這位叔祖母,朱惟焯保持了最大的敬意,不但每天堅持晨昏定省,王府內的大小事務也都會先征詢廖氏的意見。廖氏去世后,朱惟焯哀痛之余,更是用對待嫡親祖母的禮儀為其操辦喪事。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朱惟焯性格“淳篤”而又“不尚浮華”,即非常樸素,對待下人也很寬容。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狀元、明代著名史學家焦竑曾經編纂了一本人物傳記資料選編,名曰《國朝獻征錄》,里面記錄了朱惟焯的一個故事:
王有玉絳鉤,素佩而珍愛者。侍從誤墜地而毀,眾侍驚怖。王曰:“數也。”竟不改容,亦不言侍從過。—《國朝獻征錄·卷一秦定王》
明代親王府復原圖
在封國之中,朱惟焯延續了其叔祖秦簡王重視文教的傳統,設立學校延請文士,對護衛子弟中的“俊秀者”進行培養。其中不少人考中功名,實現了階級的跨越。
對于王府軍校中的老弱病殘者,朱惟焯也會減免他們的賦稅。此外他還極為樂于助人,史稱“周人之急,助人之喪惟恐不及”。正因為如此,秦王殿下在西安府的形象十分正面,就連陜西有司官員也對他十分認可,特意將其在封國的表現上報朝廷。明世宗朱厚熜在派人查實之后,不但賜敕書予以褒獎,還在王府欞星門外為秦王建了一座牌坊。
秦王惟焯有賢行,陜西撫按官任洛等以聞。得旨秦王忠孝尚義,賢德著聞。既經勘實,照例寫敕遣官獎勵。仍令有司具彩幣、羊酒,并給坊匾以示表異。—《明世宗實錄卷二百三十五》
但是這位秦王殿下對于土地有一種特別的情結,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的時候,朱惟焯奏稱開國之初,太祖高皇帝曾將潼關以西、鳳翔以東的渭河河灘地賜予本府牧馬,高原山坡賜予本府牧羊,現如今卻被豪民劉仲玉等占種,請朝廷為自己做主。
世宗朱厚熜畫像
劉仲玉等人則堅持認為這些都是他們的祖產,因被奸人捏造為荒地,投獻給了秦王府,才有了現在的爭議,也請朝廷為他們做主。對此戶部的結論是秦王府“欲侵奪民地”,因為按照朱惟焯的說法,則渭河兩岸華陰、岐山等一十七州縣之地都屬于秦府,這還了得?
事實上開國之初秦藩的權力很大,朱惟焯所說的事情,未必就不是事實。但是此時的明世宗正忙于大禮議之爭,哪有閑工夫來厘清這些陳年舊事,給了一句話“已之”,就是這件事到此為止。
到了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牌坊落成,特別是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朱惟焯因為捐銀一萬兩“助建宗廟”受到世宗褒獎之后,秦王殿下覺得自己又行了,再次討要渭河兩岸的這些田地。這次陜西官員出面,建議對這一塊總面積達二百九十余頃(近三萬畝)的田土進行勘定疆界,以杜絕爭議。
己丑,陜西撫按言:“潼關以西,鳳翔以東黃河退灘地二百九十余頃,附近居民混為己業,乘機投獻王府,致啟爭端。今秦王惟焯以此為敕賜牧場,考之國典,殊無可據。宜分理疆界,造冊起科,以杜后患。”戶部議覆,從之。—《明世宗實錄卷二百六十七》
秦王府城墻遺跡
結語:可惜秦王殿下沒能等到勘查的結果,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二十八日,朱惟焯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謚曰定,謚法“純行不爽”曰“定”,算是一個美謚。
從這位秦定王一生的經歷來看,幼年時遭遇不幸,父王薨逝,其本人也有著極大的生存危機。好在有叔祖母廖氏的悉心撫育,讓他不但順利襲封秦王,還成為一位堪與叔祖簡王相提并論的賢王。
甲午,秦王惟焯薨。上輟朝三日,命懷寧侯孫秉元致祭。王無嗣,敕王從子臨潼王府鎮國中尉懷埢主喪,理府事。—《明世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九》
然而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秦定王和秦簡王一樣,也沒有子嗣,秦藩大宗再次絕嗣。朱懷埢的曾祖父,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奉惠簡王祀事”的朱誠潤。換句話說,雖然朱懷埢的爵位低,但他卻是秦藩之中倫序最近的宗室。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二月,朱懷埢以鎮國中尉的身份進封秦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