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作為一片凈土,本應充滿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與朗朗書聲,然而近日,一段關于貴州某小學課堂監控視頻卻刺痛了眾人的心,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原報道:)
又一起“霸凌”的發生
圖:教室監控拍攝畫面
視頻中,一名8歲聽障女孩在課堂上遭到同班同學的嚴重欺凌,被霸凌者扯頭發、用書本和水瓶打頭以及語言侮辱等等,這一切竟然還是發生在班主任的“眼皮底下”,當時,班主任就在講臺上批作業,班級內其他同學無人相助。
即便在女孩被打得干嘔不止、面色漲紅時,前來查看的值班老師也只是輕聲叮囑周圍學生“別理她”后便匆匆離去,只留下孩子在痛苦中掙扎。
這名女孩的母親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時在派出所看監控,一段一段數了記錄,自己的女兒一共被毆打了42次。
圖:被霸凌女童聽力診斷結果
如今,女童的狀況令人揪心,原本就有輕微聽障的她,聽力損傷進一步加重,右耳已達極重度聽障,左耳也發展為重度,心理更是出現了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這無疑給她的人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這一事件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校園霸凌的嚴重性,也引發了對于聽障群體在校園生活中遭受歧視的深思。
如何界定“霸凌”?
校園霸凌并不是一種偶發現象,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3學童在校園內或學校周圍遭遇過霸凌。有些人會錯誤的或者簡單的將霸凌歸結為孩子之間正常的打鬧,加上有些霸凌行為并不明顯,所以這也為及早發干預等舉措帶來一定的難度。
那該如何界定霸凌呢?一般認為校園霸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而對于聽障等弱勢群體在校園中也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往往因自身的特殊之處更容易成為霸凌的目標。就像此次事件中的聽障女孩,可能在部分同學眼中,她的助聽器成為了“與眾不同”的標志,進而引發了無端的歧視與惡意。這種因身體差異而遭受的霸凌,不僅給受害者帶來身體上的傷痛,更在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與正常生活學習。
“被霸凌”可能有哪些信號?
校園霸凌的發生往往是悄無聲息的。被霸凌的孩子可能因為羞愧與恐懼而不愿意承認,而目擊者則可能因為害怕被牽連而不敢站出來指認。這樣的惡性循環讓校園霸凌現象愈演愈烈。
當孩子可能正遭受霸凌時,往往會在行為、情緒、身體和學業等方面表現出一些反常行為。家長和老師需要留意這些跡象,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幫助:
身體跡象:孩子身體上不明原因地出現淤青、擦傷、傷口等,且解釋較為牽強;或者衣物、學習用品等經常無故損壞或丟失,也可能是被霸凌的表現。
情緒變化:原本性格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恐懼、害怕上學等情況,可能是在學校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
睡眠與飲食問題: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會失眠,或者飲食習慣發生變化,出現厭食或暴飲暴食的現象。
對某些事物敏感:比如孩子一提到學校的某個地方或某個同學就變得緊張不安;或者對與霸凌相關的話題非常抵觸,不愿意談論。
學業成績下滑:原本學習成績穩定的孩子,成績突然出現明顯下降,可能是因為被霸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降低。
這些跡象不僅是孩子們內心痛苦的反映,更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家長需要警惕的信號。
如何干預“霸凌”?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管。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友好的成長環境。
Q
當遭遇霸凌,
該怎么辦?
A:被霸凌者自身要勇敢地說“不”,及時向老師、家長或其他信任的人尋求幫助,不要因恐懼而選擇沉默。
Q
當孩子遭遇霸凌,
家長該怎么做?
A:家長作為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應密切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時與教師溝通,了解孩子的社交情況和心理狀態。當孩子遭遇霸凌,家長不要一味的安慰孩子不要與同學計較,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認為被霸凌是自己的問題。同時,家長也應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鼓勵他們在遭遇不公時勇敢發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Q
當霸凌發生,
學校應該怎么做?
A:學校應該對霸凌行為零容忍,及時處理,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平時也應該定期開展反欺凌教育和心理輔導。此外,教師應增強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創造一個包容的課堂環境。
Q
我們可以做什么?
A:積極參與到反校園霸凌的行動中,通過公益活動、宣傳教育等方式,提升公眾對霸凌危害的認識,共同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安全、和諧、友善的成長環境。
聽障兒童如何更好地融入普校?
除了警惕“霸凌現象”外,聽障兒童在融入普校時,確實需要一定的心理過渡,如何更好地融入普校,也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話題,因為這同樣關系到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
心理建設與規則培養:引導聽障兒童從心理上認同自己與其他孩子并無不同。提前向孩子講解學校各項活動的規則,讓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從而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
能力提升訓練:鑒于普校課堂老師對單個孩子關注度有限,家長要著重培養孩子的自主聽課能力。在家中可通過讓孩子分享學校見聞等方式,提醒他們認真聽課。
社交能力培養:鼓勵孩子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在家中可以模擬小組討論場景,如吃飯時家人交流話題后詢問孩子討論內容,培養孩子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
而當有小朋友好奇耳蝸或者助聽器是什么時,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恰當引導,既能滿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又能幫助聽障兒童更好地融入集體,促進孩子們之間的友好相處:
家長與老師提前溝通:可以在入學的的時候,組織一場特殊的主題班會,讓大家對聽障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后續處理好奇問題做好鋪墊。
鼓勵聽障兒童自主介紹:當有小朋友表現出好奇時,鼓勵聽障兒童自己向大家介紹耳蝸或助聽器。家長和老師可以提前幫助聽障兒童準備一些簡單易懂的話語,這樣不僅能滿足其他小朋友的好奇心,還能增強聽障兒童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引導正確的交流方式:老師和家長要引導其他小朋友以友善、尊重的態度與聽障兒童交流。老師和家長要引導其他小朋友以友善、尊重的態度與聽障兒童交流。
聽障兒童融入普校需要個人、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攜手為聽障兒童創造一個公平、友善、包容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愛的分貝作為專注于聽障群體救助與服務的公益組織,我們在此鄭重呼吁:霸凌行為絕無任何借口與理由,每一個孩子都應有權在平等、尊重、安全與友好的環境中成長,對霸凌現象,社會各界都不應“失聰”。校園是孩子們夢想起飛的地方,而不是傷害的源頭。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自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