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苑柍
19世紀末,沙皇俄國的社會矛盾并沒有隨著農奴制的廢除而減弱,一些流亡在西歐的知識分子將當時盛行一時的馬克思主義引入俄國。1879年,民粹主義組織“土地與自由社”,分裂為土地再分社和民意黨。土地再分社主張把土地平分給農民,走發動民眾斗爭的道路。不久,以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一些成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由此成為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1882年,普列漢諾夫把《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俄文。1883年,他在日內瓦創立了第一個社會民主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同年,在日內瓦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著作《社會主義和政治斗爭》。在書中,明確指出俄國的未來在于無產階級,他們將成為俄國革命的主要動力。
1898年,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地的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代表,在明斯克舉行大會,宣告成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但,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倫敦召開第二屆代表大會,因意見分歧而分成兩派:以馬爾托夫為首的黨員認為黨內應該采取民主的方式,反對獨裁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而以列寧為首的一派主張在黨內必須采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黨員政治思想必須保持一致,黨員應絕對服從中央的領導,無產階級專政是黨的最高綱領,最低綱領是推翻沙皇政府。
由于當時支持列寧的黨員較多,因此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即俄語中“多數”的意思;而支持馬爾托夫的人數較少,被稱為“孟什維克”,即俄語中“少數”的意思。到20世紀初,隨著俄國國內社會矛盾的激化,民眾對沙皇政府的不滿更加強烈了。
1904年,俄國修建的西伯利亞鐵路即將完工,屆時會有大量軍隊駐扎到遠東地區。日本不甘心讓俄國在遠東做大,于是在2月6日,攻擊旅順港和仁川港里的俄軍,日俄戰爭爆發。由于俄國過于輕視日本的實力,戰前準備不足,加之戰時指揮混亂與后勤保障不力,很快在海上和陸地上都遭失敗。
1905年初,俄國失去旅順后,沙皇尼古拉二世派遣波羅的海艦隊部分艦船駛往太平洋作戰。為躲避日軍主力,俄艦隊決定取道對馬海峽,不料日軍主力艦隊正埋伏在對馬海峽,結果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9月5日,日俄在美國的調停下簽訂《樸茨茅斯條約》,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的利益,并且不得阻礙或干涉日本對朝鮮的任何措施。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的租借權移讓給日本,條約還約定將庫頁島南部及其附近所有島嶼永久地割讓給日本。
俄國被日本打敗,進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內罷工、罷課、起義等革命運動風起云涌。1905年1月22日,彼得堡數萬名工人前往冬宮遞交請愿書。請愿書提出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各種要求,主要是要求實行每天八小時工作制,實行最低工資制、組建工會、赦免政治犯、召開制憲會議、實行普選等。下午兩點,聚集的民眾增加到二十萬人。
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鎮壓,現場有千余名請愿群眾被射殺,三千多人受傷,這一慘案被稱為“流血的星期日”。但是,這也讓人看透了沙皇政府的本質,他們在“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下紛紛投入到武裝斗爭。僅在1905年1至3月間,全國參加罷工的人數就達到了八十萬人,比過去十年罷工的總和還多了近一倍。在罷工運動中,產生了工人階級政治組織,工人代表蘇維埃。12月,莫斯科的罷工發展成武裝起義,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俄國1905年革命就此結束。
然而,沙皇也吸取了一些教訓。為緩和民眾的不滿情緒,政府于1906年8月宣布恢復大學的自治權;10月頒布《十月宣言》,規定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出版的自由和權利,國家杜馬為立法機構,俄國實行君主立憲。所以,對于工人階級來說,1905年革命豐富了他們的斗爭經驗,成為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提前演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