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中國人的節(jié)日,都是吃貨的節(jié)日。
2025乙巳年春節(jié),是第一個“非遺春節(jié)”。華商網(wǎng)等全國主流媒體“共賀非遺年”,做了一個“八涼八熱過大年”的直播活動。由主流媒體的記者或主播、當?shù)夭讼荡髲N或網(wǎng)紅美食博主共同出鏡,直播教網(wǎng)友做一涼一熱兩道菜,其中一道菜為家鄉(xiāng)的非遺名菜,并直播制作過程。
(谷雨春“抱魚小哥”余磊,代表河南參加“八省聯(lián)動賀非遺”活動)
代表河南參加本次活動的是谷雨春紅燒鯉魚。在直播中,谷雨春形象代言人、抱魚小哥余磊,還向觀眾傳授了挑選鯉魚、烹制紅燒鯉魚的一些技巧。
為什么是紅燒鯉魚?
【正文】
01
鯉魚,最能代表河南的食材
拿出紅燒鯉魚這道菜代表河南,與山東、陜西等八省同臺競技,是河南美食明智選擇。從食材上來說,鯉魚最能代表河南。
河南地貌豐富,南北跨越亞熱帶、溫帶地區(qū),食材資源非常豐富。焦作鐵棍山藥、南陽黃牛肉、信陽黑豬肉、商丘東山羊、鶴壁淇河鯽魚、鄭州黃河鯉魚、周口黃花菜……每個地市都能拿出幾種招牌食材。但公認的招牌食材還是: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是最能代表黃河的食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沖積出了黃河中下游平原,哺育了中華民族。最能代表母親河的食材,就是黃河鯉魚。
河南,是黃河中游與下游的分界,水質(zhì)、水溫、水流以及河床地貌等自然條件,為黃河鯉魚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此地出產(chǎn)的黃河鯉魚身材修長、金鱗赤尾、四孔四須。具有獨特的品質(zhì)和風味,在眾多鯉魚品種中獨具特色,成為了黃河流域特有的地理標識性食材。
鯉魚在河南的飲食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紅燒鯉魚、糖醋鯉魚等多道河南名菜,征服了無數(shù)名人。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中,也常能見到對黃河鯉魚的贊美之詞。漢朝辛延年以鯉魚待客,留下詩句“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唐朝白居易詩云: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白居易詩句“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在河南的各類宴席、餐廳菜單中,黃河鯉魚常常作為重要的招牌菜出現(xiàn),是人們招待賓客、慶祝節(jié)日的壓軸大菜。婚宴、壽宴、升學宴、年夜飯,紅燒鯉魚都是那道壓軸大菜。
在節(jié)目直播中,余磊就說“鯉魚是上天賜給河南的一個產(chǎn)物,屬于全國人民。”谷雨春紅燒鯉魚,對尺寸、重量、魚齡都有嚴格的要求,追求一個“剛剛好”。
02
咸鮮,最能代表河南的味道
全國各地都有紅燒鯉魚這道菜,山東、江蘇、東北、四川、陜西等地都有自己版本的紅燒鯉魚,有咸鮮口,有鮮甜口,有麻辣口,有香辣口等多種口味。
咸鮮,往往被認為是沒有特點的口感,過于家常。不像四川的辣、江蘇的甜、貴州的酸那樣個性十足。
位于天下之中的河南,歷來是人流的交匯中心,口感必須照顧到天南海北的客人,大家都能吃好喝好。“剛剛好”的咸鮮,也就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口感。但是要把“咸鮮”做好,就沒那么容易了。
廚師的祖師爺,河南人伊尹就提出了“五味調(diào)和論”。咸為五味之首,是菜肴的基本輪廓,凸顯食材本味,并引導其他味道的呈現(xiàn)與融合。受他的影響,各大菜系都以咸鮮為基礎(chǔ),尤其是正統(tǒng)的官府菜。即便是主打麻辣的川菜,其中的上河幫官府菜的特點也是:清淡醇厚,做工精細,突出食材本味。
(廚師的祖師爺-伊尹,提出了“五味調(diào)和論”)
谷雨春紅燒鯉魚的咸鮮,就是典型的河南味道“咸鮮適口,五味居中”。以咸鮮為基礎(chǔ),實現(xiàn)五味的平衡。不是簡單的鮮,而是咸、鮮、香、甜等多種口感的復合味道。既有魚肉本身的鮮味,也有魚肉之外的香味。
咸是多層次的,有鹽的咸味,還有醬油的咸味。每種咸味都有自己的個性,組合起來和諧而豐滿。
(紅燒鯉魚的咸、鮮、香、甜,每種口感都是多層次的復合)
鮮也是多層次的,有魚肉本身的鮮味,也有食材相互作用出的鮮味,還有湯汁和調(diào)料帶來的提鮮。
香更是多層次的,有魚肉本身的香味,有雞湯的香味,有調(diào)料的香氣融合,還有食材之間的美拉德反應產(chǎn)生的香味。
甜也有多個層次,有魚肉熟化后釋放的肝糖原帶來的甜味,有醬油釋放出的葡萄糖、麥芽糖帶來的甜味,還有作為調(diào)料的冰糖帶來的甜味。
咸鮮,看上去其貌平平,實則大有乾坤。天南海北的中國人,都能在這道菜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味道。
咸鮮,集五味之大成,很能代表河南的味道。
03
紅燒,更適合鯉魚的做法
咸鮮口的紅燒鯉魚,最主流的做法還是紅燒。清蒸雖能保持鮮味,但失于清淡。醬燜雖口感醇厚,但食材之鮮美已被掩蓋。麻辣與醬燜類似,口感強烈但已失食材本味之鮮美。
紅燒,可以凸顯鯉魚的鮮味。黃河鯉魚肉質(zhì)鮮嫩且富含多種呈鮮物質(zhì),如氨基酸等。紅燒能夠在高溫下使魚的蛋白質(zhì)適度變性,釋放出更多的鮮味成分,讓魚肉的鮮美得以充分展現(xiàn)。
醇厚且層次豐富的口感,也得益于紅燒這種做法。先煎后燉的步驟使得魚的口感豐富多樣。煎制后的魚皮酥脆,魚肉緊實;而在長時間燉煮后,魚肉又變得鮮嫩多汁,入口即化。
(紅燒,大概是最適合鯉魚的做法)
紅燒還能保持魚肉鮮嫩。鯉魚肉質(zhì)緊實且富有彈性,紅燒過程中,魚肉不會輕易破碎,能夠保持完整的形態(tài)。同時,紅燒的火候和時間控制得當,能使魚肉內(nèi)部保持鮮嫩多汁的口感,外部則形成一層帶有濃郁湯汁味道的 “外殼”,外香里嫩。
能夠充分入味,是紅燒的一大優(yōu)點。紅燒的烹飪方式需要將鯉魚在調(diào)料汁中燉煮一段時間,這個過程中,調(diào)料能夠充分滲透到魚肉的紋理中,使每一口魚肉都能均勻地吸收湯汁的味道。
在中醫(yī)看來,紅燒這種烹飪方式通過高溫煎、燉,使黃河鯉魚的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更易于消化吸收,老人小孩都能吃。
紅燒帶來的咸鮮口感,也是最有普適性的口感。紅燒口味在大眾中具有很高的接受度和喜愛度。其咸甜適中、香味濃郁的特點,能夠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需求。
(26道工序,道道有講究)
十余年來,谷雨春廚師團隊在前人基礎(chǔ)上大膽嘗試,小心求證:香料、火候、油溫、時長,前后升級了不下300次,形成了抽魚腥線、改九刀、竹篾定、文火慢煨50分鐘等26道工序。
甚至一年四季的做法都有所區(qū)別,谷雨春認為氣候不同,食材特性不同,烹調(diào)手法自然也不同。“這樣,顧客一年四季都吃不膩。”余磊說道。
與傳統(tǒng)做法不同,谷雨春不用豬骨湯。而是采用4歲雞齡、4斤重左右的母雞來吊湯,熬制12個小時,再進行煨制,煨制的時間要達到50分鐘。這樣的做法,不僅讓雞湯的鮮味和魚頭的鮮味相互交融,疊加出更加豐富、醇厚的鮮味層次,還豐富了口感、讓魚肉更加鮮嫩,雞湯和魚肉的蛋白質(zhì)實現(xiàn)互補、提高了菜品的營養(yǎng)價值。
孔子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的刀法、嚴格的工序,保證了出品的質(zhì)量。
04
過年吃魚,年年有余
無魚不成宴,無鯉不成席。
紅燒鯉魚,代表了河南的食材、口感、做法,可以說是河南美食的集大成者。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就詳細描繪了紅燒鯉魚的做法)
很多名人都難以忘懷紅燒鯉魚的醇厚鮮美。北宋時期,紅燒鯉魚就載于《東京夢華錄》。清朝大詩人、美食家袁枚不但愛吃,還會做,把它寫進了《隨園食單》。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人更是紅燒鯉魚的擁躉,光緒夸這道菜是“古汴珍饈”,而慈禧太后更是“膳后忘返”。魯迅、梁實秋、汪曾祺等民國文人,也是紅燒鯉魚的忠實粉絲。
紅燒鯉魚背后蘊含的河南文化,更是深厚綿長。升學宴吃紅燒鯉魚,寓意魚躍龍門。婚宴吃紅燒鯉魚,寓意幸福美滿。壽宴吃紅燒鯉魚,寓意健康長壽。年夜飯吃紅燒鯉魚,寓意年年有余。河南獨有的魚頭酒文化,也得益于紅燒鯉魚。
春節(jié)到了,吃到紅燒鯉魚,年年有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