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節快到了,打工人早已提前收拾好了行囊,坐上了春運的列車,滿心歡喜地回鄉過年了。經過一路的顛簸,他們終于踏上了闊別數年的家鄉土地。
剛一下車,看到街邊指示牌上的地名還是原來的那個,可是熟悉的街道布局已經大變樣,村口修皮鞋的鞋匠早已不見蹤影。
副食店也被小型超市取代,經常光顧的早餐鋪子也已升級換代,店里面的服務員和顧客,卻一個也不認識。
周圍的風景全然改變,一股陌生的氣息撲面而來。此情此景,沒來由地就想起了小時候經常背誦的一首唐詩——《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4年),86歲高齡的賀知章辭去了朝廷官職,告老返鄉。當他踏上故鄉的土地時,想必也有同樣的感受吧。
少年時代,在老師的幫助下解讀這首唐詩并不困難。只是由于缺乏足夠的人生經驗,因此對詩中的感情并沒有太多感觸。直到中年,有了相似的生命體驗之后,方才明白詩中飽含的深情厚意。
“少小離家老大回”,寫的是人生顛沛流離的無奈。人們常說,生命苦短。一個人為了生存,為了養家糊口,長至成年后往往需要背井離鄉,外出打拼。
詩人賀知章生活的唐代,當文人們讀書讀到一定的年紀之后,就要開始踏上書劍飄零的“宦游”之路。
因為在那個時代,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官,而謀求官職的唯一出路,則是四處結交權貴,否則就連參加科舉的資格都沒有。
等到得到貴人的舉薦,成功當官以后,詩人還不能在自己的家鄉就職,他必須到家鄉以外的地方工作。
在這個地方當三年的官,任滿之后,又換一個地方干三年,如此三年又三年,都不算中間遇到的各種曲折。
總而言之,待到詩人“告老返鄉”時,往往是年老力衰,須發脫落,牙齒松動了。事實上,賀知章寫這首《回鄉偶書》的時候,已經闊別家鄉五十余年。
今人雖然沒有古人那么慘,但是考上大學后,多半也要到外省上學,大學畢業為了謀求一份好工作,多半也會留在異鄉工作個一兩年,等到春節休假時,才能返回家鄉。
除非運氣特別好,你考上的大學剛好在本地,而家里又特別有能耐,可以給你在本地謀到一份薪水不錯、又有前途的好差事。
“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一句寫得頗耐人尋味,今人去外地上大學,四年后畢業再找工作,第一年事業未穩定,春節不回家,待第二年再回去,算下來不過六年時間。
這種情況下“鄉音未改”是可能的,然而賀知章50余年未返家,要做到“鄉音未改”就很困難了。假如你身邊有在外地工作的朋友、親戚,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有一些人只是在外地當了幾年兵,回到家鄉后就開始講起了“椒鹽普通話”,口音混雜了。比如,前一陣網上還有一個段子,說某英國人跑到中國貴州農村來支教,干了幾年就離開了。
為什么呢?不是因為他怕苦不想干了,而是因為他天天和當地人一起講貴州話、吃酸湯魚,漸漸把自己的母語都忘了。
雖然未知這個段子的真假,但是想來也說得通。因為他一直說當地的方言,雖不至于把母語忘干凈,但是口音肯定不純粹了,再想當英語老師,學校也不會同意了。
那么,賀知章離開自己的家鄉五十多年,為什么還能做到“鄉音未改”呢?我想,這只能說他實在太愛自己的家鄉了。
很可能賀知章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反復用自己家鄉的方言來吟誦詩歌。因此這句詩句,也體現出了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之情。
“兒童相見不相識”,這一句中的“兒童”,一直被我當成一個與詩人完全不相干的街邊的“頑童”。當時我心想,這孩子本來就不認識你,為什么要與你“相見相識”?這不是一句廢話嗎?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悟出來,原來這里的“兒童”是指的是詩人親戚、朋友的孩子,或者就是他自己的孫輩。這些晚輩本該認識賀知章,卻因他離家時間太久,平時無緣得見,所以“相見不相識”。
不僅如此,最后那“兒童”還指著賀知章,笑問:“這位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被自己的晚輩當成了異鄉客人,這件事對于賀知章來說,多少是有點尷尬與無奈了。
因為賀知章本該在這孩子出生、成長的時候,盡到一些長輩的責任,但是卻因為在外當官,未能顧及家中的親人。
過去上學的時候,課本上的《回鄉偶書》就只有前述這一首。不過后來我發現,我們當年學習的只是《回鄉偶書·其二》,其實還有《回鄉偶書·其一》,詩云: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這首詩的意思也很淺顯,大意是說自己離家多年,回鄉之后才發現身邊的人和事變化很大,唯一不變的只有門前鏡湖中的湖水,依然在春風中泛起和五十多年前一樣的波浪。
這兩首詩,前一首通過“兒童相見不相識”二句,書寫出歲月流逝后詩人心中淡淡的傷感之情;后一首則是借用自然界景觀(鏡湖湖水)的永恒不變,來反襯人事的變遷,突出物是人非的傷感。
像這類對于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嗟嘆,小時候無論背得多么滾瓜爛熟,都無法真正領悟到其中的深意。非得人到中年,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后,方才會明白個中的滋味。
小時候課本上有很多唐詩,老師們總是要求全文背誦。這些詩文有長有短、有淺有深。學生們最怕的并不是讀不懂,而是背誦難。不過一旦背下來了,無論經過多少年都不會忘記。
并且每走到一個人生階段,總會有那么一兩首背過的詩會突然蹦出來,讓人產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心想“原來這首詩,它竟然是這個意思”,《回鄉偶書》就是這樣一首詩。
記得小學時,有一位語文老師總對我們說:“同學們啊,我勸你們還是應該趁年輕多背一點好的古代詩詞,不然以后見到了人生中美麗的風景和深刻的情感時,都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
如今想來,這一番話真的是非常有道理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