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刊】
我心中的梅園
孫 曉 暉
梅園的梅花開了。先是臘梅綻放,稍后,紅梅、綠梅、白梅也將次第怒放。
春風送暖。成千上萬株梅樹枝頭上,梅花在花骨朵里扭動著腰身,爭先恐后地綻放。愛美的人們成群結隊來到梅園訪梅、賞梅。一園子的梅花,雖然依然是舊時模樣,紅的紅,白的白,綠的綠。可在無錫人眼里,梅園梅花像一個多年的老朋友,每到春天是一定要去訪一訪的。更何況長期生活在水泥叢林里的城里人,只有置身于梅園那巨幅的春光里,才能真切地觸摸到春的溫暖,春的壯美。
我喜歡梅園還因為梅園里有榮氏梅園時期所創設的那一處處飽含著人文氣息的景觀:天心臺、誦豳堂、念劬塔、洗心泉、招鶴亭、樂農別墅等等。信步梅園會讓人感覺到高貴與悠遠的情調在園中到處游蕩,其歷史與人文的氣韻須有足夠的時間與鑒賞情懷去品嘗。
100多年前,無錫的愛國實業家榮德生先生建造的梅園——一座典型的中國式園林,她像一冊可供隨手翻閱的歷史書,一個可供觀瞻的參照物,把一個家族的人格、氣度、理念、品性都一一濃縮在了這一方秀美山水之中,供人們觀賞、體悟、效學、憑吊。
榮氏梅園初創時,盡管范圍略顯局促,設施也顯簡陋,但她畢竟是破天荒地以一己之力建立的一項為公眾造福的社會事業,故而她一經問世,即以她殊異的身姿在中華大地上呤誦報春,一花引來百花開,至少在無錫這塊土地上引領了一股建園造林之風,而且都不約而同的免費向公眾開放,蔚成一股為民造福的暖流。
梅園里的點點滴滴都體現了榮德生先生的情懷與追求,疏浚一眼清泉,他把它命名為“洗心泉”“心正思無邪”,漫漫人生,生命一步一景,物欲橫流,滿目誘惑,物欲填得太滿,腳步就會像灌了鉛一樣沉重,人要保持一生心正太難了,他要借這里的一汪清泉提醒人們:常來洗洗吧!好讓那顆不平靜的心安靜下來。寶塔取名“念劬塔”那是紀念一生劬勞的父母親,百善孝為先,梅園主人借此倡導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梅園的辦學場所取名為“豁然洞讀書處”供莘莘學子讀書求學。教育、求學的根本宗旨是釋疑解惑,通過讀書明理來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人的能力有大小,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念,眼前豁然開朗了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人生坦途,豁然洞讀書處從開辦到結束、時間并不長,但她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有用的人才,當之無愧地成了經濟學家、企業家甚至國家副主席的搖籃。
最為意味深長的是榮氏梅園的收梢之作“開原寺”。1933年,榮德生在滸山腳下買地20多畝,出資10萬元,在梅園里建了一座寺院,這一年他59歲,年屆花甲的老人了,他從14歲跟著父親闖廣東,之后轉戰上海、無錫,幾十年商海博殺,人生沉浮,經歷了太多的曲折成敗、爾虞我詐,中國民族工商業者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那種艱辛疲憊,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英雄到老皆歸佛,宿將還山不談兵”。佛教描繪的彼岸世界的寧靜對老人疲憊的身心無疑是一種安撫和慰藉,但是我想榮德生建造開原寺的要旨并非僅僅在此,一定是佛教的普世價值與老人內心的普世情懷交合的結果,他一定是希望通過佛的感召力幫助人們找回信奉與敬仰。“花開見佛留心影,清池皓月靜禪心”。榮德生崇佛、禮佛并非為了出世,佛與禪實為一種精神指向,他希望通過禮佛,在積極入世中實現靈魂的超度,在心靈超度之下積極入世,創建美麗的人生。所謂:佛禪何在,盡在紅塵。
梅園里還有一處景點是我游梅園從不錯過的,那就是“樂農別墅”。在梅園里只有樂農別墅是榮德生為自己建造的,名為別墅其實只是一幢略顯簡陋、逼仄的小屋,榮先生當年常在此休息、生活。梅園里建這么一幢小屋,為什么?1955年,榮毅仁秉承父親的遺愿,把梅園的全部土地資產無償地奉獻給國家時,卻唯獨把小屋留下來作為紀念父親的標志,這又是為什么?
對主人的獨具匠心,人們似乎明白,但往往又不明所以,百年來人們似懂非懂、朦朦朧朧,小屋經年累月一如既往地在山腳下蹲守著,孤寂、落寞。一些美麗的靈魂固守在這種歷史的朦朧中,在梅園中,在溪泉竹石間悠閑地注視著春去春回、花開花落、世事沉浮。
我常自問究竟是什么使我對這幢小屋有一種無法割舍的思念?我那樸素的靈魂總像候鳥一樣要到這里找尋棲息之地?梅園里花的清芬,塔的高聳,堂的富麗都比不上這寧靜的小屋帶來的超越物化的豐富與神秘。有時我坐在屋前的磨盤上凝望小屋,會感覺到一種味道,那味道讓人覺得很醇厚、很生動,漸漸地你會覺得那味道正從墻上那一塊塊古城磚的縫隙里釋放出來。從墻根下、房頂上那一株株探頭探腦的野草、野花里釋放出來,那究竟是什么味道?心里似乎明白,就是無法表達,再仔細想想你會覺得那是一種遠離語言的禪味。“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當你看到懸掛在誦豳堂內的這付對聯之后,會讓你感到生命中的一根暗弦被撥響了,你頓時有了悟透禪理的驚喜、一語道破的敞亮。樂農別墅這幢簡陋的小屋成了一段靈魂的承載物、折射出無可比擬的高貴,讓你抑制不住地想去親近她。
國務院于2006年公布榮氏梅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榮氏梅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以及高品位的精神教育資源獲此殊榮可說是實至名歸。
100年,就人類歷史長河來說并不算長,但就一個家族來說也不算短了。榮氏兄弟生前所創立的巨大財富、業績,在世事的更迭、輪回中,有的成了一堆枯燥的數字,有的成了歷史書本里幾行干癟的字條,只有梅園無論時代如何更迭,無論遭遇多少劫難,風吹雨打、起伏成浮,100多年的寒來暑往、春去春回她總是不失時機地向世人報道春的消息,向當今這個價值多元甚至錯位的現實社會展示永恒不變的美。
榮德生是偉大的,他的崇高,他的睿智,他創百年大業的意志情懷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梅園和滿園的梅花,就是他的寄托和象征。
作者簡介
孫曉暉,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散文女作家,作品見于《新民晚報》《江南晚報》《香港文匯報》《散文選刊》《中國散文家》雜志、《太湖》雜志等。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