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一新???
編輯| 車卯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過年儀式感和年貨清單。新年將至,我們收集了近千張年貨清單,透過三代人的年貨消費,從中窺見了不同時代人群的年貨故事:
60后的梅姨從臘月起,就已經開始籌備年貨。從中年到現在,她始終保留著手寫清單的習慣。清單上近一半的年貨,都是她為了除夕年夜飯提前做的準備。而年夜飯里海參前面的“紅燒”二字被她輕輕劃掉后,又在一旁寫上了“清蒸”。同一個單子,已經被梅姨像這樣涂涂改改替換過很多次。
對于80后的盧曉天來講,年貨清單的重點是備年禮,父母需要新的血壓儀,也給女兒選了新的護眼臺燈,還有走親戚用的堅果和紅酒禮盒在快遞路上。他查看備忘錄里的年貨清單,趕緊切到購物APP再買兩盒車厘子。他和媳婦作為家里年貨主理人盼望能做到面面俱到。
00后的禾梓欣,在給爸媽買了個洗地機后,決定拿剩余的年終獎送自己一個本命年黃金手串。作為愛搞玄學的年輕人,她早就做好功課:01年出生的金蛇,最適合帶黃金飾品來旺下自己的新年。
每代人在購買年貨的時候,心里都會有自己的關鍵詞。而通過這些關鍵詞,我們總能更清楚看到社會文化在每一代人身上留下的關于春節的時代印記。
60后的春節,
年夜飯是最難忘的年味兒
清晨6點,是梅姨固定的起床時間,她習慣在起床后給老伴和自己沖上兩杯蜂蜜水,只是這段時間,家里的冰箱已經被年貨塞的滿滿當當,連在冰箱里翻出蜂蜜都開始變成了一件麻煩事。
梅姨接連把八寶飯、走地雞、冬筍這些年夜飯食材掏出冰箱,接著再原樣塞回冷藏。冷凍柜里,一層放著老伴買的幾盒佛跳墻,一層準備放還沒到貨的海鮮大禮盒。
退休以后,梅姨的日常生活早就越過越精簡,過年期間,是她和老伴喜歡大量網購的時間節點。因為籌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對像梅姨這樣的60后來說尤其重要。
與其說60后對當“年夜飯主理人”有些執念,不如說他們是對一家人團圓的執著。團圓在中國人心中的具象化,就是除夕夜一家人整整齊齊吃頓大餐。60后作為大家長有種使命感,每一年都要把年夜飯好好操持起來。
因此,平時每餐只炒一兩盤小菜的老兩口,在籌備年貨的時候,買下大量的熟食、海鮮、牛羊肉為年夜飯做儲備。
農歷臘月以來,每天早餐過后,梅姨就會帶上老花鏡對著手寫版的年貨清單修修改改。
杏花樓或者五芳齋的熟食能拼個冷盤,稻香村糕點是年節必備,加購的時候,梅姨還特意為自己多買了一小份棗花酥。
梅姨人生前25年一直成長于鄉村里,在她的印象中,每逢過年,都要去用積攢下來的糧票換取過年需要的肉、糖、雞蛋。幼時的農村是灰土色的,只有到過年的時候生活才會變成彩色,家里能貼幾張紅色的窗花,自己和哥哥妹妹能都換上一件新鮮顏色的衣服。
到了20歲,遠方務工親戚回鄉的時候,梅姨才第一次見到包裝精美的糕點。母親抱著盒子指揮分配,幼年時期的梅姨被分到一塊花朵形狀的糕點。
直到很多年后搬到城里生活,她才知道當年那塊糕點叫棗花糕。對老年群體來說,老字號也是他們關于年節的特定回憶。
雖然那個年代比起今天來說物質相對欠缺,但過年的氛圍卻極為濃厚。
鄉村家庭里,一年中只有這個時段家里會蒸白面饅頭里面還有一粒大棗,燒油炸丸子加鹵肉,也開始從房梁上取下咸魚臘肉。那個年代里,很多物質層面的東西都是定量有限的。經過364天的克勤克儉后,一年一次的年夜飯就顯得格外豐盛。
那時梅姨不懂儀式感是什么意思,但哪怕除夕和大年初一吃的同樣豐盛,她還是會覺得全家人聚齊的年夜飯總要更香一點——團圓是刻在骨子里的盼望。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就提到,親戚關系在曾經的鄉土中國顯得尤為重要。親情,一向是中國人生活中的主軸,春節的年味,就是將人們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進行雙重拉近。年夜飯,就是這一年到頭最重要的粘合劑。
對經歷過那個時期60后而言,想重現當初的年味,就要在這頓飯里營造出富足的感覺。
當下物資都已經不再稀缺,60后會選擇購買高端食材來充盈過年的氣氛。在購買年貨上,和梅姨一樣的老年群體,往往是波士頓龍蝦、原切牛排、海鮮禮盒的忠實消費者。
京東年貨節數據顯示,60后購買海鮮禮盒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50%,軟足類海鮮、蛋類、魚類成交額也增長40%以上。對于年夜飯預制菜品,60后買的最多的有八寶飯、佛跳墻、烤魚,白切雞、烤魚等硬菜購買用戶數同比增長均超100%。
兒時渴望的東西,到了歲數,又以另一種形式實現了圓滿。
梅姨女兒回家的時候,反復叮囑她少吃甜食控制血糖。梅姨平時也會買一些低糖糕點作為代替,也喜歡買點黨參、枸杞、阿膠糕這樣的養生食品。
今年老伴的血脂和血壓的體檢指標也到了臨界點,到了買年貨的時候,梅姨就尤其關注各種健康類年貨。在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的調研中,60后群體購買年貨時,有68%的消費者偏好純天然、零添加、無糖的水產肉類、休閑零食、酒水飲料。
80后的新年,
氣氛成就童年的記憶錨點
從盧曉天記事以來,每個臘月都要趕在年三十天黑之前把春聯貼上,然后趕去爺爺奶奶家。大人們幫忙準備年夜飯,小孩們則是聚在院子里一起玩花炮。
小時候,他家里住在只有5層高的老家屬區里,住得緊湊,鐵門又小又窄,橫幅需要由父親踩著木凳貼在高處的墻面上,他則負責在下面為父親遞膠水。現在,他已經變成了要從女兒手里接過膠水的大人。
對80后而言,年味是用心營造出來的,盧曉天和媳婦第一批買下的年貨,就是新年裝飾。
同對年夜飯異常重視的60后相比,80后無論在日常和新年,都是實打實的家庭主理人。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在60后到00后的年齡跨度中,80后以31%的比例,占據家中年貨置辦的主力。
他知道一個有氛圍的新年,光靠春聯和紅燈籠還遠遠不夠,還要靠自己從一月初就開始陸續買下的幾十個訂單。水果、零食、肉類和水飲既是新年中的必需品也是消耗品。新春禮盒也是社交需求的一部分,堅果、零食、水果、牛奶禮盒,都是春節時期的串門硬通貨。
在盧曉天小時候,關于籌備春節自有一套流程和儀式。每年大年三十之前,盧曉天一家人都要和表哥一家人一起去公共浴池洗澡。北方年前的澡堂常常爆滿,遇上這種時候,他們就會奢侈地在家附近找家酒店洗一洗。
在這一天,總盼著能快點進入零點倒計時,守歲過后,才輪到最他期待的重頭戲:磕頭拜年收紅包,至此才算邁入春節。睡覺前,心心念念的從里到外的新衣服還要放在枕頭邊。
到了初一這天早上,一家人總會被鞭炮聲吵醒,穿上新衣服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并接待趕在上午來拜年的親戚,早餐他匆匆吃了幾口餃子,就被爸媽拉著去其他長輩那里拜年。
80后是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也成長在欣欣向榮的年份里。他們常會懷念小時候春節,也會想辦法把當年的氛圍復刻到今天。所以盧曉天成家后,每年也開始給孩子包紅包,給家人選購實用禮物和新衣服。和小時候的區別在于他從收禮物的人變成了送禮物的人。
面面俱到,是盧曉天和集體80后成為年貨主理人之后購買年貨的關鍵詞。他和媳婦從一開始,就把年貨采購明確的分成了幾個版塊:年節的基本需求、人情往來、和專門送給家人的禮物。
從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的數據來看,80后群體在購買年貨上,是涉獵最廣的一代人,除典型年貨禮盒外,還有服飾、鞋靴及配飾和買給老人的滋補保健品。
京東年貨節數據顯示,80后購買銀杏提取物、口腔益生菌、參類提取物等營養保健品的成交額增長均超100%,膏方、鮮燉燕窩、保健茶飲等滋補品的成交額增長也在60%以上。傳統滋補品人參、血糖儀、蛋白粉都被盧曉天納入了年貨清單中。
80后也是最熱衷懷舊一代人,他們在成長中見證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體會過社會和文化在短時間內的高速發展。經歷過人和人之間關系緊密、感情純真的過去,也見證了年味消散、人與人之間逐漸產生距離感的過程。
往往到了新年,這種落差和懷舊的情愫就會更加強烈。已經成家立業的盧曉天希望照顧好老人,同時也希望給下一代帶來新年的儀式感。一年又一年,這才算有了文化的傳承。
在80后整體年貨購買中,給父母買年禮的占比達86.2%,子女65.8%、親戚41.8%,也有57.1%的人選擇也為自己送上一份年禮。其中35%傾向購買懷舊的年貨禮盒,34%關注懷舊情懷、童年回憶類的零食。
那些已經當家做主的80后,新年送給自己最合心意的禮物,竟然是兒時最喜歡吃的零食。因為從老物品中,才能找回熟悉的兒時感覺。
00后的新年,只為自己而來
除了《鄉土中國》,費孝通先生曾在短文《過年,過日子和過度心理》中把中國人的“過年”描述為一種順應天時的過渡心理,不論好壞,又過去了一年,又開始承受新的歲月輪回。
在文中他曾提到過由于中國人的過日子的觀念保守,導致“Enjoy Life”在中文里甚至無法被精確翻譯。
而時間到了今天,中國的00后一代早已不再像“沒苦硬吃”的老一輩。從買年貨的思路就可以證明,享受人生才是00后的人生主旋律。
在00后禾梓欣心中,年貨的必需品不是食品,而是能改善生活品質的小家電和數碼產品。手動不如半自動,半自動不如全自動,全自動不如支持AI和聲控,雞鴨魚肉在00后眼里的地位遠遠比不上電子年貨。
禾梓欣掐準了父母總是愛口是心非的特性,去年買的智能手表,一開始被說沒用,到今天還穩穩戴在爸媽手上。今年趕上以舊換新國家補貼,她為家里新買了一款能精準躲避障礙的掃地機器人,也給自己買了新手機。
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觀察到00后年貨清單的變化中,51%更關注科技新潮,AI手機、智能類的產品都很受歡迎,39%更關注能提升居家生活品質的年貨產品,為父母買洗碗機和按摩椅的00后也大有人在。年貨節消費數據顯示,00后購買衣物護理機、早餐機、電煮鍋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倍、8.7倍、6.8倍,蒸臉儀、面包機、掃地機器人的成交額增長均超100%。
對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Z世代群體來說,個人意識的提早覺醒,讓00后在成長中常常向內探索“我是誰?我需要什么?”守住邊界和不內耗,是00后群體和外界接觸中的基本守則。
套用在買年貨上,當代年輕人已經把“悅己消費”貫徹到底。
禾梓欣有自己的新年三件套,美容美發美甲,加上從頭到腳“全副武裝”的新年戰袍。01年出生的她,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觀望本命年飾品,無論黃金還是水晶,都是00后靠消費達成的自我療愈。
年貨節期間,00后群體在京東上下單麗人SPA、生發養發等服務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倍,美白嫩膚、洗牙潔牙等服務成交額分別增長224%、168%。
做新美甲,可納入當代年輕人新春大事
00后對玄學的追逐,從一兩年前年輕人開始流行“寺廟游”就有跡可循。求手串、買水晶、求財先要中指帶黃金等等,每一項都是年輕人號稱“自己哄自己”的自愈療法。年輕人對玄學的偏好也同樣體現在買年貨中,根據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數據:有35%的00后更傾向買帶有“財神”“福祿”“好運”等美好寓意包裝的產品;33%偏好買祈福的手串、紅繩及配件。
畢竟換一套新裝扮,買一個新手機,買個水晶手串求個彩頭和80后的懷舊零食大禮包或者60后的豐盛年夜飯一樣,都是新年“除舊迎新”具象體現,在春節這個特殊時間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價值需求。
這種需求在每一代人身上體現,共同構成了豐富的中國新年。這些年來,大家都說年味淡了,但是渴望過年、渴望團圓、渴望新年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旺的心理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人。
從三代人的年貨清單中,我們能更清楚看到一個群體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渴求團圓的氛圍也好,追求自我也罷,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這個特殊的節點,賦予自己、家庭、人生和歲月不同的涵義。
時間滾滾向前,而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也推著每一代人一直往前走,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新年。
*本文中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