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春節,楊凌的大街小巷年味十足。當大多數人都沉浸在與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科研事業的發展,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李停棟,一位致力于小麥基因育種的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員。春節期間,記者跟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停棟,深入田間地頭和實驗室,記錄下他別樣的科研 “年” 味。
麥苗田間的堅守身影
深冬的清晨,寒風凜冽,李停棟教授早早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新莊試驗農場的大田里。廣袤的田野里,麥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這位辛勤的守護者訴說著成長的故事。
今天,李停棟教授的首要任務是為小麥進行大田灌溉。只見他和工人師傅們熟練地操作著灌溉設備,水流從一條條噴灌帶的微孔中噴發出來,滋潤著這片孕育希望的麥田。
“過年是團圓的日子,對于小麥來說,也是生長的關鍵時期,一點兒也馬虎不得。” 李停棟教授一邊忙碌著,一邊向記者介紹說:“這兩天就得把所有的田澆完,不然會影響到小麥的生長。”
他告訴記者,今年冬天平均溫度相比往年要高許多,雨水也不夠充足,造成了前期小麥出現一定程度旺長,不僅對生產,還對科研造成一定挑戰,所以必須及時進行冬灌,才能確保品種穩產、增產。
在灌溉的過程中,李停棟教授不時蹲下身子,仔細觀察麥苗的生長狀況。他輕輕撥開麥苗,查看土壤的墑情,手指觸摸著麥苗的葉片,感受著它們的生命力。
實驗室里的科研攻堅
結束了田間的工作,李停棟教授馬不停蹄地趕回實驗室。這里是他另一個 “戰場”,也是培育小麥新品種基因的核心陣地。實驗室里,各種先進的科研設備有序擺放,學生們也正在緊張地忙碌著。
李停棟教授徑直走向實驗臺,拿起一份實驗數據,仔細研究起來。他的眼神專注而堅定,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數據。
“我們希望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創制出更加高產、優質、抗病、耐逆的小麥新種質。”目前,李停棟所在的小麥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團隊共有7人,團隊負責人為長期從事小麥育種工作的吉萬全教授,實驗室中研究生正在開展關于2024年通過國審的小麥新品種西農162和陜西省審新品種西農5813分子鑒定工作,分析其分子機理和含有的優質抗病基因。
“科研工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突破的過程,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李停棟教授說,“雖然在年節里不能陪伴家人,但為了實現科研目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實驗室里,李停棟教授與學生們進行了深入討論,分析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并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計劃。他們的討論聲、儀器的運轉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首充滿激情的科研交響曲。
逐夢科研的堅定信念
當被問及為什么在春節假期闔家團圓的日子里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時,李停棟教授的回答樸實而又堅定:“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為國家的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農民受益,讓大家都能吃上優質的小麥。”
李停棟教授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和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他的堅守和奉獻,不僅是對科研事業的執著追求,更是對新春佳節最好的詮釋。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他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擔當與情懷。
來源:楊凌發布
編輯:高瑜
審核:郭秦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