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
迎財神
“財神到,財神到……”歡快的歌聲在大街小巷里響起來了。迎財神呀,現在可是各地在大年初五這天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呢,讓這年的氣氛更濃,喜慶的味兒也更足啦。那財神爺到底是啥樣的人物啊,從古到今江蘇人又都是怎么迎接財神的呢?在那些很古老的地方志里,就能找到答案。
仔細翻看舊地方志,就能發現財神的最初模樣,能追溯到唐朝。弘治年間的《徽州府志》有這么一段記載:唐光啟二年的時候,婺源有個叫王瑜的人。有一天晚上,他的園子里突然紅光沖天,就好像有五位神仙從天而降,他們的隨從威風凜凜的,就像王侯一樣。這五位神仙說:“我們打算在這兒受奉養,保佑這里的百姓。”說完就升天去了。后來王瑜就把自己家的宅子改成了廟,結果一祈禱就很有靈驗,連朝廷都聽說了,還多次給這五位神仙加封,讓他們享受褒獎。
婺源五顯廟
到了宋代,這五位神仙就被官方認可收編了。在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宋徽宗賜給婺源的五通祠廟牌,名字叫“靈順”。宣和五年(1123年),又封這五個人為通貺、通祐、通澤、通惠、通濟五侯,合起來叫“五通”。南宋的時候,從紹興二年五月、十五年八月,到乾道三年九月,這五位神仙的侯爵封號經過三次加封,到了八字侯,名字里都有“通”字,那就簡稱“五通侯”。
南宋的淳熙和慶元年間,又多次給五位神仙加封公爵,封號里有“顯”字,就簡稱“五顯公”。到了南宋嘉泰、嘉定和紹定年間,又數次加封,五位神仙被封到八字王,就簡稱五顯王。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把五顯王的封號里的“八字”改成“圣”字,就被稱為“五圣王”啦。
宋朝多次給這五位神仙賜名字、加封賞賜,這讓他們正統的位子穩穩當當的。從此,各地都紛紛建起行祠來供奉,“吳楚閩越之地都在祭祀五通神”,這五通神還和佛教、道教融合在了一起,甚至有些佛寺都被改成了五顯神祠。
南宋的《咸淳臨安志》里提到,婺源的五顯神祠,在相近郊外有七座。明代洪武年間的《蘇州府志》里說,嘉定二年(1209年),有從婺源帶來的像,被附在光孝觀祭祀。人們還舉行了大規模的迎接儀式。專門供奉五通神的祠后來發展起來了,在盤門里的朱家園這個祠叫上善庵。
清 任伯年《五路財神圖》
嘉熙四年(1240年)的時候,這里重建了正殿,后來又在米行又建了華光閣,名字變成了如意庵。咸淳十年(1274年),把經閣拆了,改建成神殿。淳祐初年,四月四日、八日,還把兩廟的神像接到北寺,到了晚上再用燈燭迎接回去。由此能看出,南宋的時候,蘇州就有靈順行祠,五顯神這個從外地來的地方神的影響越來越大。
《咸淳臨安志》
明代的時候,五顯神又增添了新的神秘色彩。明代有本《留青日札》記載說,五通神也是有的。有人認為,明太祖朱元璋穩定天下的時候,想要封賞功臣,就夢到很多陣亡的兵卒來請求幫助,朱元璋就答應給他們五個人為一方,在各處都受到祭祀,所以就命令江南的每家建個大概一尺五的小廟,老百姓管這叫做五圣堂。
朱元璋讓江南的人家建這小廟,是用來祭祀在戰爭中陣亡的兵卒,五個為一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封了這五位神的名號,叫“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還在南京雞鳴山南邊建了五顯靈順祠,這祠還和南京的十座廟排在一起呢。太常寺在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的時候還會進行春秋兩次祭祀。
北宋徽宗的時候,道教挺興盛的,道家一點點吸收融合五顯神的信仰,還創造了五顯靈官大帝。在康熙年間的《蘇州府志》里提到,靈官廟就是用來祭祀五顯神的廟宇。說在葑門外滅渡橋北有靈官廟,這里神有五個,是紹興年間建的,以前都叫五顯靈官。唐朝的時候,神仙在婺源顯露出痕跡,徽州的人開始建廟祭祀。宋大觀的時候,皇帝賜了廟牌。可是后來元朝至正末年這廟毀了,明朝洪武初年重新建了起來。凡是巡撫、按察使、司、道官員上任的時候,都要在這齋戒住宿,縣一級的官員就在府城的城隍廟住宿。這靈官廟在府治左西米巷還有一個,北宋嘉熙四年建的,叫如意庵。還有個在胥門內朱家園,是明朝嘉定二年建的,叫上善庵。
如意庵就是前面提到的靈順行祠,上善庵呢,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還重建過,里面擺著“五王及其他神的像”,既用來念經,也用來供奉五王。到了明代正統年間,蘇州知府況鍾對靈官廟進行重修。“修舊”呢,就把正殿、偏殿、樓閣、磚塔、紙錢爐、旗桿這些都修理修復,“新建”就新建了三道門、兩邊的廊房、廚房、水房這些地方。正殿前面還有個亭子,旁邊還有過廊,加起來一共二十六間房,這是在劉鉉寫的《況知府重建五顯王行祠記》里提到的。
《[康熙]蘇州府志》
你看啊,這靈官廟在那個時候,成為當地特別重要的地方了,還被認為是到蘇州做官重要的起點呢。清代張大純寫的《姑蘇采風類記》里,在靈官廟這一條里也提到,凡是地方官到任的時候,習慣提前到這廟里齋戒住宿,然后再去官衙上任。這種情況從明代一直延續到康熙的時候,按級別來排啊,巡撫、按察使、布政司這些省級官員都要在靈官廟齋戒住宿,而像知府、縣令這些官員就在城隍廟住宿。
覓渡橋
而在民間呢,五顯神已經深深走進大家心里,被人們追捧得特別熱烈。《康熙》時期蘇州府志記載:“五通廟在吳縣西南十五里楞伽山,也叫上方山。宋咸淳年間建了塔和廟,每天修整祭典,花了好多錢。”五顯神和五通神呢,在官員和文人眼里,好像有正邪的分別,可清代趙翼寫的《陔余叢考》覺得,五圣、五顯、五通,雖然名字不一樣,實際上都是同一個。
明清的時候,五顯神成了蘇州當地最有影響力的神。一方面是官方默認支持,一方面五顯神的出現正好符合明清商品經濟發展下,人們追求物質名利的心理。宋代洪邁寫的《夷堅志》說,五通神對人講:“要是我能被你祭祀,我能讓你一輩子都能成為巨富”“能讓人一下子富有”。這樣一來,民間到處都祭祀這五顯神,吃飯喝水都祭祀,那些一心想求利的人寫契據契約向神仙伸手借錢,后來家里的生意越來越好,用盡全力還錢,可錢的數量都成千上萬的還。商人一心逐利,市民追求財富,可這路子越走越偏,大家甚至用借貸去祈求神靈,祭祀的規模大得驚人,花費又多又奢華,已經超過官方認可的程度了,敗壞了社會風氣,對朝廷統治都有危害,就被當作淫祠對待了,就是那種不該祭祀的祠廟。
上方山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江蘇巡撫湯斌寫了《毀淫祠以正人心疏》,他在江南開始大規模查禁五通神的行動,把神仙像扔到水里,靈官廟和五通廟都被毀掉了。
清朝康熙年間的《蘇州府志》里記載,郡西的上方山有個五通神祠,有些愚昧的百姓不停地祭祀。祭祀的時候一定要用畫著花的船、吹簫打鼓、殺掉豬羊,甚至婦女都進廟。湯斌得知這個情況后,立馬命令把神像扔到湖里,禁止老百姓再祭祀。上報朝廷后,皇帝也下旨說:“各地的淫祠,一律禁止。”后來清朝朝廷多次查禁,一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江蘇巡撫裕謙又再次對上方山五通神查禁。
同治年間的《蘇州府志》里說,以前的志書有五通廟、五路廟,因為“五通廟經過湯文正公上奏請求立碑禁止了,怎么能隨便寫在書里呢”,所以在志書里都不寫了。
每年正月初五,觀前玄妙觀舉辦財神出巡活動,儀仗隊抬著文財神范蠡在觀前街巡游一圈,把財運帶給兩邊商家及來往的市民。“打金錢”是財神殿的傳統習俗,金錢和元寶象征著財運和財富,若能打中銅鈴,就能財運亨通、吉祥如意。
即便如此,可民間對于五通神的祭拜還是沒徹底停下來,就是換了種方式。把對五顯神、五通神的崇拜,和 “五路” 通行的意思結合起來,給五通神重新取了 “路頭” 這個名號,又叫做財神,成為行路發財的保護神。
《清嘉錄》記錄,湯斌“毀上方祠,不再用正確的態度看待五通,而是把它當成五通的謬誤,而且祭祀都被禁止。當時把五通神改名為路頭,也叫財神”“正月初五這一天就是路頭神的生日。到時候金鑼敲響,爆竹炸開,各種牲畜、酒食都擺上來,為了爭個好彩頭,大家都早起迎接,這就是迎接路頭”。
五路財神
財神就這么一路走過來,來到了我們身邊,帶來人們那種質樸又世俗的向往,也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印記。
“天下第一財神廟”——杭州北高峰靈順寺
在江蘇,正月初五這天叫“五忙日”,財神平常就叫“五路財神”或者 “路頭菩薩”,家家都迎接財神,也稱 “接路頭”。因為怕財神先去別人家,天還沒亮就得去接。迎接財家用到的東西一般是公豬頭、公雞和鯉魚,這就是所謂的“小三牲”,還有點像六只眼睛。揚州和蘇州不用豬頭,用一塊肉就行。還有人用素菜、面食、糕點,這就叫“素路頭”。
蘇州迎接路頭神的時候,客廳正中間會掛上財神畫像,前面擺上五個酒盅、五雙筷子,還有五樣干貨、五樣濕貨,加上四碗四碟。中間有個三牲盤:有兩只金雞,一塊五花肋肉,活著的鰱魚和細條各幾條。雞還綁成元寶的樣子,嘴里銜著青蔥,魚上還壓著一把菜刀。還有一盤是豬腸一大段,五小段,加上一只豬蹄,五個雞蛋,兩方的豬血。再來一個水盆,里面養著一條活的小鯉魚,用紅線綁住魚鰭,祭祀完之后就放生。
商店接財神也有一套流程:秤、斗、缸瓷器等各種工具都要貼上寫著“日進斗金”“黃金萬兩”連體字的紅斗方,招牌上貼紅紙,扎彩結花,插金花,供桌上擺上算盤、賬冊還有銀元,點上大紅蠟燭,焚上檀香,掛上金銀紙元寶,門口點兩盞燈籠,放鞭炮,全家還有店里的人都一起拜財神。要是不讓某個店員拜財神,意思就是他想被炒魷魚。等迎接完財神,這才放下門板,開店營業半天。誰能搶先來買東西,這家店的人還會給個特別優惠的價格
南通的商店呢,正月初五這天要放爆竹開市,說這是“招利市”,還得喝“利市酒”,酒就叫“財神酒”。中午的時候人們會吃“路頭面”。這一天,窮人會穿上官服,戴上紗帽,到人家和商店里“跳財神”,手里拿著紙做的元寶,一路進到屋里,找店家要錢。
吳縣有些人家,大年初五清晨的時候,會到附近的公井打兩桶水,然后把這水倒進自己家的水缸里,這水就叫“路頭水”。徐州在五忙這天,會吃“大角子”,大角子就是類似元寶的包子形狀,用上年的干菜、蘿卜纓子,再配上網絲、香干絲做餡,也有用豆沙或者白糖做的餡。這一天有好多忌諱,像婦女不能動手做針線活,也不能掃地,從大年初一到這一天,家里五天的垃圾都堆到院子里,美其名曰“聚財”。五忙之后,親戚朋友會互相請春酒喝酒,誰要是去別人家喝春酒了,得回請,要是不回請,人家就會說“吃人家的春酒不還席,叫人說得臉上沒有皮”。而且出了正月,就別再請人家喝春酒了。
今天,我們向往美好的日子,這里面也包括對正當財富的期盼,迎財神的民俗也一代一代傳下來了,這也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呢。
來源:方志蘇州,《江蘇省志·民俗志》
編輯:朱振鑫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