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00年是研究氣候變化的重要時期,涵蓋了多個冷暖波動的階段,包括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等。量化過去2000年的溫度變化,對于揭示氣候變化的機制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均具有重要意義。盡管目前全球已有大量涉及過去2000年的溫度重建記錄,但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受年代學和指標的限制,對溫度變化的定量評估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我國東南地區,過去2000年的高質量溫度記錄相對匱乏。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極端氣候事件及影響”團隊(EXCEIS)聯合國內外學者在鄱陽湖地區獲得了具有較好年代學框架的沉積巖心,通過分析其中的支鏈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類化合物(brGDGTs)古溫度計,定量重建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過去2000年的年均溫變化。結果表明,鄱陽湖地區整體呈現工業化前降溫趨勢,且存在明顯的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在百年至千年的時間尺度上,溫度變化與太陽總輻照度的變化較一致,特別是公元1500年左右的明顯降溫,支持了太陽活動對溫度變化具有重要影響。另外,結合其他基于生物標志物的溫度定量重建記錄,團隊發現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之間的溫差隨著緯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在過去2000年間,在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百年尺度的溫度波動可能會被放大。上述成果將為理解我國晚全新世溫度變化過程、規律與機制提供參考依據。
上述成果于近日發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碩士研究生苗瑞為第一作者,王歡業研究員和劉衛國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成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嶗山實驗室科技創新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Miao, R., Yang, H., Leng, Q., Chen, Y., Xiao, S., Qiang, X., Li, X., Yao, Y., Zhao, Z., Lu, H., Liu, Z., Wang, H., Liu, W., 2025. Pre-industrial Common Era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South China inferred based upon bacterial tetraether lipids from Lake Poyang.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52, 109206.
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5.109206.
圖1 鄱陽湖過去2000年溫度記錄與當地、區域和全球記錄的比較
圖2 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溫差(ΔTMWP-LIA)與緯度或(和)海拔之間的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