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立春
立春之日,萬物始新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標志著天文意義上春天的開端,“立” 為開始,“春” 代表溫暖與生長,通常在每年公歷 2 月 3 - 5 日,當太陽到達黃經 315° 時到來 。
立春時,太陽直射點北移,氣溫回升,可冷暖空氣頻繁交鋒,使得氣溫波動大,乍暖還寒。同時,暖濕氣流增強,大部分地區降水增多,南方春雨綿綿,北方多小雨或雨夾雪。且氣壓梯度增大,北方常有大風,偶有沙塵 。
古人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東風吹拂,大地解凍;蟄蟲慢慢蘇醒;魚兒破冰游動。寥寥數語,盡顯立春時節萬物復蘇的生機 。
01
立春氣候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季節轉換的重要標志,氣候特點鮮明。太陽直射點北移,氣溫回升,可冷暖空氣頻繁交鋒,一日溫差超 10℃,乍暖還寒。同時,暖濕氣流增強,我國多地降水增多,南方春雨淅瀝,北方多為小雨或雨夾雪。此外,冷暖空氣激戰使氣壓梯度增大,北方大風天氣多發,偶有沙塵。
02
立春古詩詞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唐·張九齡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
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
《詠廿四氣詩?立春正月節》
唐·元稹
春冬移律呂,天地換星霜。
冰泮游魚躍,和風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殘雪怯朝陽。
萬物含新意,同歡圣日長。
03
立春習俗
咬春:立春時,我國民間有吃春餅、春卷、蘿卜等食物的習俗,統稱 “咬春” 。人們會吃春餅,將薄餅卷上豆芽、韭菜等時蔬做成,口感豐富;也會品嘗炸得金黃酥脆的春卷。此外,啃食蘿卜也必不可少,借“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祈愿新歲諸事順遂、身體康健。
迎春:各地保留古人迎春的傳統,開展形式多樣的迎春活動,有迎春廟會、舞龍舞獅表演等。廟會上,人們品嘗美食、參與游戲,感受節日氛圍。舞龍舞獅以矯健靈動之姿,傳遞新春祝福 。
打春牛:古時由官員主持,用彩鞭鞭打土牛,提醒人們準備春耕。打春牛后,人們爭搶打碎的土塊,認為能帶來豐收好運。現在部分地區仍以表演形式傳承這一習俗。
佩春勝:春勝用彩紙、綢布制成,多為燕子、蝴蝶、花朵造型。立春時,女子佩戴春勝出門,寓意迎接春天、青春永駐。有些地方還會把春勝掛在門窗、樹枝上裝點家居。
04
立春農事活動
南方地區,氣溫回升,農民們著手翻耕土地,為播種創造疏松土壤條件。各類蔬菜如小白菜、生菜等相繼播種,早稻育秧工作也同步推進。茶園里,及時清理雜草與枯枝落葉,施以有機肥,助力茶樹新梢發育。果農們則對柑橘、荔枝等果樹進行修剪,去除病枝、過密枝,優化樹冠結構,保障果實產量與品質。
北方地區,雖寒意仍在,但土壤開始解凍,農民抓住時機頂凌耙地,減少水分蒸發,為春播保墑。同時,依據種植計劃,購置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并全面檢修拖拉機、播種機等農具,確保其性能良好,為后續春耕備耕做好充分準備 。
來源:網絡綜合、小紅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