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茂是一位環保愛好者,他在治沙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究經驗。通過對沙漠化地區長期的實地考察以及嚴謹的實驗研究,趙忠茂提出了一些關于干旱和缺水原因的新見解。以下是根據現有資料整理的趙忠茂關于干旱和缺水原因的論述:
干旱和缺水原因
- 洪水減少:趙忠茂認為,真正導致內蒙古湖泊消失的原因是洪水的減少。40年前,內蒙古的夏天到處都有洪水,洪水奔騰而下,為河流湖泊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水源。然而,后來洪水卻一年比一年少,直至幾乎消失不見。降雨形成洪水,洪水補充河流湖泊,河流湖泊又滲透到地下補充地下水,這原本是一個自然的良性循環。而如今,洪水的消失打破了這個循環,導致湖泊干涸,地下水無法得到補充,整個生態系統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 地表水流路徑改變:90年代后,洪水逐漸稀少直至消失的背后原因是地表水流路徑的改變。原本自然形成的水道,在人為干預下變得支離破碎。水土流失治理雖然保護了耕地,但卻阻斷了雨水的自然匯聚之路。小塘壩的建設雖然蓄水,但卻無法恢復自然循環的盛景。
- 森林面積變化的影響:過去內蒙古的森林面積除東部興安嶺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目前已達到約23.46%,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樹木的根系發達,會吸收深層的地下水,且蒸發量巨大。更關鍵的是,樹木會破壞地表原始徑流,使雨水無法聚集,形不成洪水。沒有洪水的快速聚集與補充,河流湖泊自然會干涸,進而導致地下水無法滲透補充。
解決方案或預防措施
- 加強科學研究:加大對水資源與生態系統關系的科學研究投入,深入了解自然循環的規律和機制,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 調整生態保護策略:在進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等生態保護工作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和生態特點,選擇合適的樹種和種植方式,避免對水資源造成過度消耗和破壞。
- 優化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干旱地區,調整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路和方法,注重保護地表水流路徑,促進雨水的自然匯聚和滲透,恢復自然循環。
- 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生態保護合作,分享我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同時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應對全球性的生態問題3。
- 提高公眾意識:加強對公眾的生態保護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水資源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趙忠茂的論述強調了自然循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生態保護工作中應考慮的因素和可能的改進措施。他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干旱和缺水問題的新視角,并鼓勵我們在實踐中尋找更加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