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藏在生活角落里的老玩意兒,居然藏著大秘密。
今年春晚,舞臺上的舞者一出場,就讓觀眾驚呆了。她們身上的衣服,用了十三種非遺老手藝,竹編、螺鈿、羌繡……
每走一步,就像帶著千年的歷史在跳舞,讓人感覺穿越了時光。
2024 年 12 月,中國春節成功申遺,也讓大家對非遺的關注度 “蹭蹭” 往上漲。春晚播出后,“被非遺美到窒息” 的話題一下子就火了,好多人都在網上討論。
有人突然發現,媽媽壓箱底的嫁衣,原來用的是英山纏花工藝;
還有人翻出爺爺編竹篾的老照片,這才意識到,這些老手藝不知不覺就成了我們心里覺得最美的東西。
其實,非遺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奶奶剪的窗花、年夜飯的醋、廟會上的吆喝,這些生活里再平常不過的東西,背后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我們以前沒注意,現在才發現它們有多珍貴。
在春晚展示非遺之前,李子柒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關于 “世界非遺版春節” 的問題,一下子引發了好多人的討論。
大家這才發現,原來過年時那些習以為常的習俗,還有家里的老物件,好多都和非遺有關。非遺到底藏著什么秘密?它又怎么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以下,就是關于這些被非遺種草的年輕人的真實故事:
文 |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那天,@青衣 像往常一樣走進達州文化館,館內的陳列物件在燈光下安靜地待著,散發著歲月沉淀的氣息。
突然,角落里的幾條長條板凳吸引了他的注意,走近一看,這些板凳上扎著稻草、竹篾條、包谷殼,本應是再普通不過的農家用品,卻被擺放得規整又獨特,隱隱透露出別樣的韻味。
經過一番了解,他才驚覺,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組合起來,竟然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達州安仁板凳龍”。
說起 “板凳龍”,它原本是河洛(黃河洛陽地區)常見的舞龍舞蹈,據說從漢代就有了。
表演的時候,舞者頭戴用稻草精心編織的龍角,身上披著龍鱗,連腳上都套著龍爪,跟隨著 “天、地、人、和” 的曲牌鼓點,一會兒跑,一會兒跳,又是翻跟頭,又是打滾,還能玩出重疊、串聯、盤旋這些高難度動作,不斷變換各種隊形和姿勢。
從 “龍出海” 的豪邁壯闊,到 “龍戲水” 的活潑歡快,再到 “龍搶寶” 的緊張激烈,還有 “鬧龍宮” 的熱鬧非凡,“跳龍門” 的雄心壯志,“疊羅漢” 的驚險刺激,最后以 “龍歸巢” 的溫馨結尾,十多套姿勢那叫一個活靈活現。
@青衣 回憶起第一次看到安仁板凳龍舞時,滿臉都是震撼,“當時我就想,這生活里常見的稻草和板凳,怎么就能組合成這么精彩絕倫的表演呢!”
還有知乎答主@張近庸,也分享了一段特別的經歷。他在湖北恩施旅游的時候,發現這座少數民族自治州可有意思了。
圖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墨達樓里的儺面墻
當地不少老人,每逢大事就會跳起儺舞,孩子們課間也不做操,除了跳特色的 “擺手舞”,還有好多孩子跟著學儺舞呢。而這個 “儺”,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時候最愛逛的廟會,其實就像是一場 “非遺主題游園會”。里面有糖畫、雜耍、踩高蹺……廟會本身就是個 “非遺大集合”,融合了民間舞蹈、手工藝、戲曲這些非遺形式。
知乎答主 @枯木溝 就講了他參加 “郪江古鎮的城隍廟會” 的趣事。農歷五月二十八,是郪江城隍爺和城隍娘娘出巡的大日子,也是廟會舉辦的時候。
圖 | 當地人民坐在一起看廟會表演
天剛蒙蒙亮,四百多個男女老少就忙活起來了,大家互相幫忙,給彼此臉上涂油彩,那妝容有的質樸,有的特別夸張,讓人看了忍不住笑,但 @枯木溝 說,那股子親切勁兒,他一直都忘不了。
城隍爺和娘娘巡游之后,還有各種特色民俗活動,這一趟下來,成了他最難忘的回憶。
最后,@秀外慧中賈南風 分享了自貢人從小的 “新年記憶”—— 自貢燈會。
早在 2008 年,自貢燈會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那些巨型燈籠,不用 CAD 圖紙,全靠師徒之間的 “手感” 搭建,每次都因為新奇的創意火出圈。
原來,“非遺” 就在我們身邊,說不定哪天,你也會像這些知乎答主一樣,突然發現:“原來這也是非遺!”
非遺,其根源深植于中國的傳統生活,是這片土地上傳統文化的生動象征,更是傳統生活的真實寫照。
它宛如一部部厚重的史書,字里行間藏匿著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密碼。
當我們轉換視角去審視非遺時,便能窺見中國歷史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另一面。
以知乎答主@凱鵝 分享的非遺 “女書” 為例,它堪稱 “被刺繡的女性硬盤”。“女書” 流傳于湖南江永一帶,是當地女性創作并使用的漢語方言音節表音文字。
在傳統時代,由于男性壟斷筆墨,女性無法進入學堂讀書識字,于是她們自創了 “女書”,用于女性之間互通書信、記錄家庭瑣事、抄錄民歌等。
女人們用發簪在蕉葉上刻下女書字符;女兒在嫁衣內層繡上女書情詩 “莫學燈籠千只眼,要學蠟燭一條心”;
妯娌們用《三朝書》記錄婆家的苛待,將其藏在陪嫁木箱的底層。
@凱鵝 表示:“這些內容為后世學者研究女性生存境況打開了一扇窗戶。”
@Zpuzzle 將《黑神話》中出現的 “陜北說書” 形容為黃土地上的 “脫口秀大會”。
自古 “八百里秦川” 既是戰略要地,也是生產重地,但受當時生產力所限,當地娛樂活動較為匱乏。此時,經驗豐富的說書人便將民間故事匯編成長篇,以融合秦腔、信天游的曲藝形式,攜三弦走村串戶說書。
化學答主 @催化大師 分享的 “魚拓” 技藝,則是 “液態歷史檔案”。魚拓是一種將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顏料拓印到紙上的技法和藝術,能夠很好地記錄下魚的形態、變化。
正是憑借這些 “歷史檔案”,當現代釣魚愛好者們曬出帶有鱗片圖案的山水畫時,生物學家們也能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大黃魚拓片,了解不同地域水文生物變遷規律。
換言之,非遺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脫離生活的陽春白雪,而是先輩們用來解決問題的實用工具。
許多非遺至今仍在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在上個世紀文盲率超過 90% 的陜北,說書人把《婚姻法》編成《劉巧兒團圓》,讓政策隨著琴聲傳遍每一個窯洞。
農業合作社時期,《李雙雙》用陜北方言講解工分制,老漢們邊聽邊拍腿稱贊:“這比干部開會明白多了!”
說書大師張俊功更是把農藥危害編成故事,讓農民在歡笑中學會科學種田的方法。
而 “二十四節氣”,堪稱古人版的氣象大數據,它是根據黃河流域的物候制定的歷法體系,算法精準匹配 960 萬平方公里的地形,為養活十三億人提供了可能。
至今,江南的農民還保持著“驚蟄雷聲一響,加固圩田防洪” 的警覺;東北的黑土地上,則遵循著 “芒種前三天,必須完成高粱播種” 的傳統;漆匠依然從 “三伏天割漆液質量最好” 中吸取經驗,確保大漆的光澤千年不褪。
無論是餐桌上的老陳醋、窗戶上的剪紙,還是廟會里的喧鬧聲,這些 “隱藏的非遺” 承載著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是我們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識。
從這些非遺的故事里,我們不難發現,非遺并非博物館里冰冷的標本,而是鮮活生動的生活。
如果非遺會說話,它講述的一定是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山河故事,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智慧與情感的結晶。
在時代浪潮的席卷下,非遺的保護之路布滿荊棘。
如今,大量非遺傳承人已步入暮年,相關數據表明,超過七成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年逾古稀。
他們就像守護古老技藝的最后燈塔,在歲月里漸漸黯淡,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古老技藝的興趣寥寥,非遺傳承的接力棒似乎難以找到合適的下一任接棒者,傳承之路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現代生活的快速變遷,讓許多非遺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那些曾經在民間熠熠生輝的技藝和文化,隨著傳統生活方式的遠去,慢慢隱匿在歷史長河之中。
社會學家們深刻剖析過 “文化” 被 “現代生活” 解構的現象,指出在現代社會的強烈沖擊下,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其原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也逐漸被弱化。
然而,在這看似艱難的困境中,有一處地方悄然成為了非遺文化的避風港與傳播站,那便是知乎。
在知乎社區里,有著一群熱愛非遺文化的答主,他們就像民間的文化使者。其中一位民俗學專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對傳統刺繡技藝癡迷。
他在知乎上分享自家傳承幾代的刺繡針法,從最基礎的平針到復雜的亂針繡,每一種針法的特點、適用場景,都講得繪聲繪色,還配上家族珍藏的老繡品照片,讓大家直觀感受傳統刺繡的魅力。
還有一位古建筑修復師,為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榫卯技藝,在知乎上撰寫了大量關于榫卯結構原理、種類以及在現代建筑中創新應用的文章,拯救了這門幾乎被遺忘的古老技藝。
正是這些答主們的無私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到非遺的魅力。知乎也積極舉辦各類非遺相關活動,為非遺知識的傳播搭建舞臺,吸引了眾多愛好者參與討論和學習。
當非遺文化在知乎被大眾 “看見” 后,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人們對非遺的熱愛轉化為實際行動,開始跨界創造出新的需求來保護非遺。就像古老的 “女書”,在被大眾深入了解后,不再是被遺忘在角落里的文字,而是成為文創產品上獨特的文化符號。
圖 | “女書”絲巾,四個角粉色的女書文字為“花開富貴”
神秘的 “儺” 文化,不僅為游戲角色設計提供靈感,還化身成各種創意小物件,走進大眾生活。
這背后,是無數人對非遺的熱愛與傳承。
如今,更多科研院校投身其中,探索非遺與當代結合的方式。李子柒與大漆師傅合作推出 “大漆手機殼”,將古老的大漆技藝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元宵佳節前,“魚燈”“滾燈” 等傳統手工藝品熱銷,承載著節日的喜慶與文化的傳承。
如果你也想探尋更多這樣精彩的非遺故事,想感受古老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獨特魅力,那就來知乎 “尋寶” 吧。
這里有無數關于非遺的精彩內容等待你去挖掘,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感,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與傳統文化的深度對話 。
文化從來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需要一代代人去灌溉、傳承。
在知乎這個獨特的社區里,每一個關于非遺的回復都如同一顆顆珍貴的種子,每一次的點贊則像是給予這些種子生長所需的養分,它們共同化作非遺的 “續命丹”,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這里沒有那些空洞而沉重的 “保護非遺” 口號,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在問答之間自然生長出的文化自信。
在知乎的平臺上,年輕人們通過提問、回答、交流和互動,深入了解非遺背后的歷史、文化、技藝和故事,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文化自信并非是刻意灌輸的,而是在每一次的探討和分享中自然而然地生根發芽。
因為我們所保護的從來都不是那些技藝本身,而是那些深藏在非遺背后,能夠回答 “為什么成為中國人” 這一問題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