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印度在今年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些人就開始說了,印度會超越中國,成為下一個全球超級大國。乍一看,這個說法好像挺有道理。畢竟印度人口多了,經濟增長率也不錯,GDP增長了6.6%,而中國才增長4.5%。
然而,光看這些數字就認為印度要超越中國,那就是在開玩笑。要知道,人口多不等于實力強,經濟增速高也不代表經濟體量大。
中國的崛起不僅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發展,也讓印度從中受益匪淺,但說印度能借此機會超越中國,這個結論恐怕為時尚早。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為什么說印度永遠不能超越中國。
中國與印度的現狀對比
先從人口和經濟規模說起。印度人口超過14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這是事實。但是,人口多有什么用?關鍵是要把這么多人口變成生產力,而不是負擔。
中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口紅利需要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作為支撐,才能轉化為真正的經濟動力。而在這些方面,印度和中國的差距可不小。
拿教育來說,中國每年培養的理工科(STEM)學生數量幾乎是印度的兩倍。科技研發的投入上,中國更是投入了GDP的2%,而印度只投入了0.7%。這種投入的差距帶來了什么結果?
看看如今的科技領域,全球20大科技公司里有四家是中國公司,而印度一家都沒有。中國還建成了全球一半以上的5G基礎設施,而印度呢?只有1%。說白了,印度在科技上的投入不僅少,而且落后,想靠人口紅利來實現科技超越,難度可不小。
再看看經濟規模。盡管印度近年來經濟增長迅速,但印度的GDP只有3.2萬億美元,而中國的GDP達到了17.7萬億美元,是印度的五倍。
很多人只看增速,卻忽略了基數。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哪怕增速只有4.5%,那也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增量,而印度的6.6%看起來很高,但放在3.2萬億這個基數上,增加的絕對值遠遠不及中國。
所謂的超越,不僅僅是看增長速度,更要看經濟體量的基礎和增長的可持續性。再說到貧困和社會發展問題。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實現了超過7億人口的脫貧,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減貧奇跡"。
而印度呢?盡管也有一定的減貧成就,但目前仍有1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世界銀行定義的極端貧困線以下,每天生活花費不超過2.15美元。與此同時,印度的文盲率和營養不良率都遠高于中國。2019-2021年,印度有16.3%的人口營養不良,而中國這一比例不到2.5%。
這些差距反映了什么?反映了一個國家能不能把人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背后靠的不是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制度建設和社會發展水平。
在這方面,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和政府的有效管理,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了生產力,而印度依然面臨著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和資源分配問題,想要走上中國的發展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印度發展中的問題
說完現狀,我們再來看看印度自身發展中的問題。要超越中國,印度首先得解決好自己的內部矛盾。而這其中,制度障礙和經濟結構性問題尤為突出。
首先是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僵化。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導致征地困難,土地成本居高不下,這直接阻礙了制造業的發展。要知道,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關鍵動力。中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強大的制造業基礎,成為了"世界工廠"。
而印度呢?受制于高昂的土地成本和繁瑣的法律法規,制造業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印度城市傳統上排斥在城市區域內建立工廠,導致制造業無法有效利用城市中的勞動力資源。
相比之下,中國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和土地政策,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制造業投資,并實現了勞動力的有效配置。
其次,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遠遠落后于中國。中國的高鐵、高速公路、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而印度的電力和交通基礎設施仍然非常落后,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瓶頸。
發展制造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印度目前的儲蓄率只有33%左右,低于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財政赤字問題嚴重,導致投資基礎設施的資金缺口很大。這就像是一個人想跑得快,但鞋子不合腳,再怎么努力也跑不起來。
另外,印度的勞動法也是一大障礙。法規的限制讓企業在雇傭一定規模以上的員工時需要承擔高昂的合規成本,導致企業不愿意擴大規模,很多企業規模偏小,勞動生產率也偏低。
這和中國的大規模企業和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極大地釋放了市場活力,企業規模和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而印度的企業卻被各種制度束縛,難以壯大。
有人說,中國的崛起給印度帶來了壓力,但實際上,中國的發展也為印度提供了不少機會。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外投資為許多國家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其中就包括印度。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124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進口需求也推動了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
而印度作為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之一,也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獲得了不少好處。舉個例子,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和貿易國,進口了大量的零部件和資源能源,這些進口需求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印度的相關產業發展。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與包括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經貿關系也在不斷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印度的經濟發展正是因為搭上了中國崛起的快車。然而,如果指望借著這股東風就能超過中國,那顯然是想得太簡單了。
印度在發展科技和高技術產業方面,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中國目前是全球唯一能夠在人工智能領域挑戰美國地位的國家,擁有全球65%的人工智能專利,而印度只擁有3%。
在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和科技公司的數量上,中國也遠遠領先于印度。這就好比兩個人在賽跑,一個人已經在跑道上遙遙領先,而另一個人還在起跑線上做準備,想要追上去,談何容易?
印度的機遇與挑戰
盡管問題不少,印度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畢竟,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擁有龐大且年輕的人口,這些都是印度未來發展的潛在優勢。但是,這些優勢要想轉化為真正的經濟動力,印度還需要面對許多挑戰。
首先是人口紅利的問題。印度的年輕人口多,勞動力供給充足,這確實是一個優勢。但是,如何讓這些勞動力接受足夠的教育和培訓,成為經濟發展的真正推動力,是印度必須面對的難題。中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口紅利的釋放需要依靠教育和技能的提高,需要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制度支持。
而印度在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依然不足,文盲率和營養不良率仍然很高,很多年輕人沒有接受足夠的教育和培訓,難以進入高附加值的行業。
其次是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印度要想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就必須解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進行深入的土地和勞動法改革。
沒有強有力的改革措施,印度的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就無法得到根本改善,經濟增長也難以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飛躍。
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所說,印度的種姓制度、龐大的官僚機構和多民族多宗教的復雜性,都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問題不解決,印度的發展就難以突破現有的瓶頸,更別提超越中國了。
最后是國際化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印度雖然在信息技術服務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在高技術制造業和科研方面卻遠遠落后于中國。
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印度需要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高技術領域。這些都需要印度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出重大調整,尤其是要解決市場開放度不足和投資環境不穩定的問題。
結語
總結來看,印度想要超越中國,光靠人口多、增速高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依靠經濟增長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依靠制度的靈活性、制造業的強大基礎、科技研發的投入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印度雖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在整體實力上仍然與中國存在著巨大差距。中國的崛起帶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印度也從中受益匪淺。
然而,印度要想超越中國,必須先解決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進行深入的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力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穩定的政策支持。
所以,印度能否超越中國?答案可能并不樂觀。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印度可能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要實現對中國的全面超越,恐怕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國的發展經驗也告訴我們,崛起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實實在在的奮斗和堅持。而印度,想要真正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還需要走得更遠,做得更多。
參考資料:
印度會超越中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 澎湃新聞 2023-06-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