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9日,科學家將標志人類面臨生存威脅的“末日鐘”(Doomsday Clock)撥快了1秒,從而距離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由過去的90秒變成只剩下89秒。這是科學家們向全球領袖發出的警告:全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危險的懸崖,這是極端危險的訊號和明確警示,若不能及時做出應對扭轉現時的情況,全球毀滅性災難將隨時發生!
這個最新的“末日鐘”是由“原子科學家公報”發布的:即日起,距離代表世界末日的午夜僅剩下89秒!聲明指出,除了氣候變化和疾病威脅外,過去一年顛覆性的科技發展,令全球變得更加危險,包括人工智能在軍事上的應用,加上進入第三年的俄烏戰事和中東地區沖突持續,都帶來更大的核威脅。
聲明又特別提到,中國、美國和俄羅斯,有集體能力摧毀文明,認為這三個國家有首要責任,把全球由懸崖邊挽救回來。 如果上述三國的領導人能夠認真地就聲明提到的全球威脅展開善意的討論,他們就能做到這一點。盡管他們之間存在深刻的分歧,他們應該立刻踏出第一步。要拯救這個世界需要立即采取行動。
原文網址: “末日鐘”撥前1秒 離世界末日僅89秒 主辦方吁中美俄攜手制止 | 香港01 https://zh.hk01.com/article/109858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在人類文明的漫漫征程中,總有一些特殊符號,承載著對生存危機的警示,末日鐘便是其中最為醒目的一個。它宛如高懸于人類頭頂的命運警鐘,以獨特的方式時刻提醒著我們,那些潛藏在暗處、威脅著人類存續的種種危機。
2025 年 1 月,末日鐘的指針被撥至距離午夜僅 89 秒的位置,這一微小卻震撼世界的變動,瞬間吸引了全球目光,引發了無盡的擔憂與熱議。在眾多影響末日鐘指針走向的復雜因素中,近年來飛速崛起的人工智能(AI),無疑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新變量。它的出現,究竟是否真的敲響了末日的倒計時鐘聲?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在科技與命運的交織中,尋找答案。
什么是末日鐘?
末日鐘(Doomsday Clock),并非一個普通的計時工具,而是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虛擬鐘面。它誕生于 1947 年,由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雜志精心設立,其背后的誕生背景,與核武器的問世緊密相連,充滿了歷史的沉重感。
1945 年 7 月初,美國成功制造出 1 枚鈾(原子)彈和 2 枚钚(原子)彈。7 月 16 日,第一枚钚彈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試驗場成功試爆,那耀眼的光芒和震撼的威力,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然而,僅僅數日后,8 月 6 日和 9 日,美國先后用 “小男孩” 鈾彈和 “胖子” 钚彈轟炸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剎那間,兩座繁華城市化為廢墟,至少 20 萬人失去生命,30 萬人受傷。核武器在加速二戰結束的同時,也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投下了一片巨大且難以驅散的陰影。
參與 “曼哈頓計劃” 的部分科學家,目睹廣島和長崎的人間慘劇后,內心滿是懊悔,深感自己 “放出了瓶子中的魔鬼”。于是,他們出版《時事通訊》,大聲呼吁全球實行武器控制。1947 年,這份通訊發展成《原子能科學家公報》雜志,總部就設立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校園。雜志創辦者邀請馬蒂爾?朗斯多夫設計第一期封面,她靈機一動,想到用 “鐘來指示危機”,末日鐘就此誕生。這個獨特的鐘,只有左上方四分之一刻度,指針越靠近午夜零點,意味著世界面臨的核威脅越嚴重。鑒于原子彈首次實戰就展現出的巨大殺傷力,設計者將時鐘指針初始設定在 23:53,距離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僅有短短 7 分鐘。
末日鐘的時間變遷
自 1947 年設立以來,末日鐘的指針已歷經 25 次調整,其中撥慢 8 次,撥快 17 次。每一次指針的移動,都緊密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威脅的演變,宛如一部獨特的世界局勢變遷史。
1949 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 “鐵克瓦” 試爆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局面。這一事件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美蘇之間的核軍備競賽正式拉開激烈帷幕,世界也隨之迅速進入核對抗的緊張局勢,末日鐘的指針也隨之迅速撥快 4 分鐘,距離零時僅 3 分鐘,全球籠罩在核戰爭的陰云之下。
1953 年,英國成功試爆原子彈,隨后短短 9 個月內,美國和蘇聯又陸續成功進行氫彈試驗。核軍備競賽不斷升級,人類面臨的核威脅呈指數級增長,末日鐘指針再次被撥快 1 分鐘,距離零時僅 2 分鐘,危險的氣息愈發逼近。
1960 年,赫魯曉夫應艾森豪威爾邀請訪問美國,兩人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戴維營就核戰爭與裁軍等關鍵問題展開深入會談,并發表聯合公報。這一積極互動,猶如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緊張的核局勢有所緩和。末日鐘指針也隨之撥慢 5 分鐘,距離零時又恢復到 7 分鐘,世界仿佛暫時松了一口氣;1963 年,美國和蘇聯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嚴格限制核試驗暴露于空氣中。這一重要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緩了核軍備競賽的瘋狂步伐,末日鐘指針再次撥慢 5 分鐘,距離零時達到 12 分鐘,和平的希望之光更加明亮。
隨著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影響末日鐘指針的因素不再局限于核威脅。法國在 1960 年和 1968 年先后成功試爆原子彈和氫彈,與此同時,中東、印度及越南爆發戰爭,局勢動蕩不安。末日鐘指針迅速撥快 5 分鐘,距離零時 7 分鐘,世界再次陷入緊張氛圍。
1969 年,美國國會確認核不擴散條約,為核安全增添一份保障,末日鐘指針撥慢 3 分鐘,距離零時 10 分鐘,緊張局勢稍有緩解;1972 年,美蘇簽署《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及《反彈道飛彈條約》,進一步限制了核力量的發展,末日鐘指針又撥慢 2 分鐘,距離零時 12 分鐘。
然而,1974 年印度測試核子裝置,《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談判陷入僵局,核威脅再次加劇,末日鐘指針撥快 3 分鐘,距離零時 9 分鐘;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美蘇談判陷入僵局,毫無進展,民粹主義戰爭及恐怖主義活動日益增加,世界局勢愈發不穩定,末日鐘指針撥快 2 分鐘,距離零時 7 分鐘;1981 年,各國軍備競賽全面升級,阿富汗、南美及波蘭等地沖突不斷,戰火紛飛,末日鐘指針繼續撥快 3 分鐘,距離零時僅 4 分鐘;1984 年,軍備競賽再次升級,末日鐘指針又撥快 1 分鐘,距離零時 3 分鐘。
1988 年,美蘇簽署協議,消除中程核武,雙方關系顯著改善,緊張局勢緩和。末日鐘指針撥慢 3 分鐘,距離零時 6 分鐘,和平的曙光再次降臨。1990 年,柏林墻轟然倒下,冷戰接近尾聲,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轉變。末日鐘指針撥慢 4 分鐘,距離零時 10 分鐘;1991 年,美蘇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隨后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末日鐘指針大幅撥慢 7 分鐘,距離零時 17 分鐘,這是迄今最遠離零時的一次,人類面臨的核威脅大幅降低,世界局勢逐漸趨于緩和。
然而,和平的時光總是短暫的。1995 年,環球軍費開支達到冷戰水平,蘇聯遺留核武處理問題懸而未決,末日鐘指針撥快 3 分鐘,距離零時 14 分鐘;1998 年,印度及巴基斯坦爭相測試核武,美俄裁減核武談判陷入困境,末日鐘指針再次撥快 5 分鐘,距離零時 9 分鐘;2002 年,“9?11” 事件爆發,美國放棄《反彈道導彈條約》,核威脅達到冷戰后最危險水平,末日鐘指針撥快 2 分鐘,距離零時 7 分鐘;2007 年,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不僅增加了核應用的可能性,還可能間接助長核武器的使用,末日鐘指針撥快 2 分鐘,距離零時 5 分鐘,這也是冷戰后距離零時最近的一次,危險的警鐘再次敲響。
近年來,末日鐘的指針持續向午夜逼近。2015 年,人類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削減核武器問題上進展緩慢,效果不佳,末日鐘指針撥快 2 分鐘,距離零時 3 分鐘;2017 年,核武威脅、氣候變遷以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多種因素交織,末日鐘指針撥前 30 秒,距離零時 2 分 30 秒;2018 年,美國總統在核武器和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激烈言論,世界緊張局勢加劇,末日鐘指針又撥快 30 秒,距離零時僅 2 分鐘。
2020 年,日益惡化的核威脅、氣候變化以及網絡虛假信息的泛濫風險,讓末日鐘指針撥快 20 秒,距離零時 100 秒;2023 年 1 月 24 日,俄烏沖突爆發,引發人們對核戰爭的深深擔憂,末日鐘指針撥快 10 秒,距離零時 90 秒;到了 2025 年,時鐘被撥快至 89 秒,而這向零點逼近的1秒,竟是由于近幾年,尤其是最近很短時間AI的崛起,給出了人類特別重大的警示。
那么,AI 對人類末日到底有多大影響呢?
在末日鐘指針不斷向午夜靠近的過程中,人工智能(AI)的迅猛崛起,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AI 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猶如一把雙刃劍,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引發了一系列深刻且廣泛的擔憂,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潛在的巨大威脅。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軍事領域:失控的戰爭幽靈
AI 在軍事領域的深入應用,猶如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可能引發新一輪激烈的武器競賽以及復雜的倫理爭議。隨著 AI 技術的日新月異,各國紛紛加大在軍事 AI 領域的研發投入,全力開發具有自主決策能力的武器系統,如無人機、無人艦艇、自主作戰機器人等。這些先進武器系統一旦投入實戰,將徹底改變戰爭的傳統形態和規則,使戰爭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和控制。
自主武器系統的自主決策能力,雖然看似先進,但卻隱藏著巨大風險。它們可能因為受到干擾或遭受黑客攻擊,而出現嚴重的誤判和誤操作,進而引發不必要的沖突和戰爭。想象一下,當這些武器系統在關鍵時刻錯誤地識別目標,發動攻擊,那將引發多么嚴重的后果,無數生命可能因此消逝,和平的天平將被徹底打破。AI 武器系統的決策過程缺乏人類的道德判斷和責任感,在戰爭中可能會導致無辜平民的大量傷亡,這無疑違背了基本的人道主義原則,引發了激烈的倫理爭議。
(二)信息戰場:虛假信息的肆虐風暴
在當今信息時代,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AI 技術的發展卻讓虛假信息的制作和傳播變得輕而易舉且高效。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AI 能夠生成極其逼真的虛假新聞、圖片和視頻。這些虛假信息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毒瘤,普通民眾往往難以辨別真偽,極易被誤導。一旦虛假信息大量傳播,就可能引發社會的恐慌和混亂,破壞社會的穩定秩序。
虛假信息的泛濫,不僅嚴重破壞了信息傳播環境,模糊了真相與謊言的界限,更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的正確判斷和決策。在政治選舉、公共衛生事件等重要領域,虛假信息的傳播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可能對社會穩定和民主制度造成嚴重沖擊。例如,在政治選舉中,虛假信息可能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干擾選舉的公正性;在公共衛生事件中,虛假信息可能導致公眾的恐慌和錯誤應對,延誤疫情防控的最佳時機。
(三)就業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層震蕩
AI 的廣泛應用,還可能對就業結構產生巨大的沖擊,引發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許多重復性、規律性的工作崗位,如制造業、客服、數據錄入等領域,正面臨被 AI 替代的嚴峻風險。隨著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的不斷普及,大量工人可能會失去工作,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而失業人口的增加,又會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引發一系列社會不穩定因素。
如果社會無法及時提供足夠的新就業機會,也不能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那么大量失業人口可能會陷入生活困境,社會矛盾將不斷激化,甚至可能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動蕩。這對于人類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并積極應對。
(四)超級智能:未知的命運漩渦
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突破,一些科學家開始擔憂,未來可能會出現超越人類智能的超級智能。一旦超級智能誕生,其強大的能力將遠遠超越人類的想象,人類可能會失去對它的控制。如果超級智能的目標與人類利益相悖,或者被惡意利用,那么它將成為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致命威脅。
雖然目前超級智能還只是停留在理論設想階段,但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這種可能性正逐漸增大,不容忽視。為了防患于未然,我們必須提前制定完善的倫理和法律規范,確保 AI 的發展始終符合人類的利益和價值觀,讓科技成為造福人類的工具,而非毀滅人類的武器。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 AI 為人類帶來的巨大機遇。在醫療領域,AI 可以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拯救更多生命;在交通領域,AI 能夠優化交通流量,減少擁堵和交通事故,讓出行更加便捷安全;在教育領域,AI 可以實現個性化教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學習方案,提升教育質量;在環保領域,AI 可以實時監測環境變化,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助力人類守護地球家園。
結語
末日鐘的指針已無情地指向距離午夜僅 89 秒的位置,這是對全人類的一次強烈警示,如同一記重錘,敲打著我們的內心。而AI似乎只在其中參與了微不足道的1秒鐘,但卻給了人類特別重大的一擊。這充分說明,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新興的、極具影響力的因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它在帶來諸多便利和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威脅。
當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 AI 的潛在風險就停止其發展的步伐。相反,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應對,加強對 AI 的全方位監管和科學引導,盡快制定完善的倫理和法律規范,確保 AI 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始終符合人類的利益和價值觀。
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全球各國政府、科學家、企業和公眾都肩負著重大責任,必須攜手共進,加強國際合作。我們要共同應對核武器威脅、氣候變化、生物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戰,以及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問題。只有通過全人類的團結協作,我們才能為未來創造一個相對安全、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相信在科學的引領和良好的治理下,人類定能跨越重重艱難險阻,戰勝這些挑戰,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讓我們懷揣希望,積極行動,為人類的命運書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