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說學術思想系列的《中國法史導論》《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兩部重量級作品,新年之際重版!
全新封面設計
作者特別鈐印
《中國法史導論》重印五次
《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重印六次
附贈思維導圖(@Xmind)
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
作者:魯西奇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作者簡介:
魯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蘇東海人。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與歷史地理研究。出版《區域歷史地理: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城墻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國古代買地券研究》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內容簡介:
空間是歷史的舞臺。
本書運用“空間”的觀念與方法,思考“空間”對于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分析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空間結構,可稱為“空間維度下的歷史分析”。全書分為“區域多樣性”“核心與邊緣”“城市與村莊”三大部分,分別討論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五條區域性道路”,“王朝的‘核心區’及其變動”,“內地的邊緣”,“權力與城市空間”,“鄉村聚落形態的演變及其區域差異”等主題。作者以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動為視角,闡述幅員廣闊、多民族統一國家在形成發展過程中歷史地緣結構的形成與演進,以及此種地緣結構對地區開發進程、經濟格局之演變、文化區域的分合乃至國家政治結構等方面的影響,進而分析區域差異及多樣性與中國歷史總體發展之間的關系。
中國法史導論
作者:黃源盛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作者簡介:
黃源盛,1955年生于臺灣云林。臺灣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研究。政治大學法學院前特聘教授,現專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先后兼職于臺北大學、臺灣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講授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專長法史學、刑法學,著有《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1998,五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2000,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4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2007,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55)、《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2009,元照)、《民初大理院與裁判》(2011,元照)以及《中國法史導論》(2013,犁齋社)等書,另有法史學相關學術論文多篇。近二十年,主要致力于“民初司法檔案”與“晚清民國立法史料”的整編與研究,論著頗豐。
內容簡介:
《中國法史導論》是臺灣著名法學家黃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學、兼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期間的嘔心之作。作者采取“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書寫方式,有選擇性地集中闡釋了幾個重要的核心課題。從規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總述傳統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 民國,以“歷史時期”區分為經,從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識乃至司法實踐,以“問題導向”解析為緯,兼采“變”與“不變”的靜態與動態書寫方式,從時間、空間和事實三個向度呈現了中國法史演變的面貌。
法史教科書的經典之作,黃源盛第一本簡體版著作,李貴連、李啟成聯袂推薦。
初學者得窺學術門徑之過渡津梁,法史學者案頭之必備教學參考書。
- End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