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這六個方面,是一篇作品所應該交代清楚的,只有交代清楚了,才能使讀者對事情發生、發展的背景和全過程有全面、清晰的了解。
如,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就交代得很清楚。作品開篇就交代說:“我曾經使用過一輛紡車,離開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書籍一起留在蘭家坪了。后來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伙伴,戰場的戰友,心里充滿了深深的懷念。”
這里把地點、時間——戰爭年代的延安,人物——“我”,事件——懷念一輛紡車,交代得很清楚。接著作者層層展開敘述,把戰爭年代延安大生產運動的生動場景展現出來。而作品寫于一九六一年,兩相結合,說明了為什么懷念那輛紡車——作者由衷地歌頌大生產運動那種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以鼓舞大家戰勝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造成的困難。
當然并不是說每篇作品不論具體情況都必須交代這六個方面。要不要交代、介紹、說明,得從讀者對象和作品內容出發。如果讀者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是熟悉的,不交代不會引起誤解,或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對表現作品內容關系不大,就不必多此一舉。
有時,我們會看到這樣一些作品,讀者已讀了一半,可主要人物的身份和面貌,或者事情的端緒還不清楚、只是朦朦朧朧地使人感到作者好像在說明什么事情。這往往是因為作者忽略了某些必要的交代所造成的,這要影響作品的效果。
交代得清楚不清楚,往往不單純是個技巧問題,常常反映著作者觀察生活和思想認識的深度。如,有一篇寫鐵路戰線為搶救病孩,想方設法讓載著病孩的那輛火車以盡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使病孩得救的作品。在孩子得救后,恰當地交代了一筆:讓線的許多趟火車,全部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這個交代是必要的,因為小孩有沒有得救,讀者當然十分關心,但為了救孩子,那些讓線的火車有沒有誤點、或者有沒有出事故,也是讀者所關心的。倘若作者思上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沒有去了解這個情況,就會忽視這個交代,這必然給讀者留下一個疑問。何況若真的影響了國家運輸計劃,這個作品也就失去了意義。
敘述清楚,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對初學寫作的人來講,交代不清楚大都是由于不細心,或者以為自己知道的事情,讀者也一定知道,而忽略了一些必要的交代。還有,是因為人稱混亂而造成的。
未完待續……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