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宣揚了一番,恐怕大家都不知道《杭州新聞聯播》在春節期間,被偷偷換成了AI數字人主播。
長居杭州2年有余,基本沒看過電視,更沒聽過這檔節目。
這點上,只能說明浙江經濟強勁。一檔市臺新聞聯播,前前后后要養活無數記者、攝像、剪輯和編導,以及閑雜崗位。不少北方省會城市,連省臺都已經入不敷出多時,甚至要求節目組自行“覓食”,以解決工資和福利待遇。
如果把這些年來,新聞行業遭遇的衰退,歸咎于張雪峰的那句 “孩子要報新聞學,我要是他家長,就一定會把他打暈”,恐怕言過其實。
媒體寒冬固然是多因一果。可諷刺言論能換來叫好,卻能說明問題所在。
AI能順利上位,不是當下技術太好,一日千里,而是僅憑現在的水準,模仿新聞聯播主持人綽綽有余。
就是當下這種,還處于神情呆板僵化,肢體動作機械,音色保證毫無感情,內容標準正確的數字人,塞進地方新聞聯播中反而恰如其分。這些節目對主持人的需求精準垂直,缺點早已被揚長避短——根本不需要更高明的技術。
很多時候,我國新聞的播音主持努力要做的,就是成為冰冷的AI。他們長期接受的訓練是“去人格化”:同樣的服飾、同樣的發型、同樣無表情的面容,連濃眉都得畫得一模一樣。
他們不需要表演自我,不需要研究什么是真正的新聞,不需要了解受眾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在一個去個人化的,去中心化的,去自我表達欲的場域里面,只需要安靜地、穩定地成為工具人,扮演好程序鏈條上的內容輸出角色。
偶爾也會在視頻里刷到,有播音主持老師正一板一眼地糾正學生,怎么從鼻腔、胸腔一路發音,控制氣息流向,掌握聲調變化,校正出標準的,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以用于新聞朗誦。
每當這時候,我都會好奇,觀眾需要多么優秀的普通話?普通話好,就代表內容有價值嗎?
AI想擬人化,想擬合出人類的語氣和瑕疵,甚至情緒都實在太容易了。它們只是需要足夠多的時間來進化。不需要多久,口播或者臨場心理素質獨立去學習和鉆研的價值,就會受到更嚴重的挑戰。這是對專業的沖擊,也會是對行業的沖擊。
一個優秀的主持人,需要擁有對世界認知的深度,知識面的廣度,以及臨時和隨機的應變能力。當你學富五車之后,流暢而準確的表達只是外化輸出知識儲備的過程。
遺憾的是,這種能力,在國內的新聞媒體環境中,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容貌、是音色,是顏值正義和人際裙帶,是提前準備好的既定問題和標準回答。除了正確性,其他的一切都可以通過前期準備、現場擺拍和后期修正來補正。
所以收視率長期低迷都是有原因的。看起來勤能補拙的苦工,很可能最后卻沒人買單。
受眾壓根不關心領導干了些什么,離生活太遠,新聞播報的內容又枯燥無趣,缺少變化。再來倆主持一潭死水地讀八股,拿什么和短視頻里跳舞的擦邊小姐姐斗?
連平臺上擦邊的小姐姐都已經可以AI抖胸了,連農村老大爺都知道短視頻好看鮮活了,連電視機都沒人打開了,誰還會一本正經、按時按點去看一出樣板戲啊?
當然,人還有自己獨特的價值。
畢竟機器還不懂人情世故,也解決不了裙帶就業,甚至效率和性價比有點過高了。
從這個角度上看,有些事,終究還得人類自己親自來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