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創(chuàng)作與格律詩創(chuàng)作在新舊韻問題上的關注度差異,主要源于兩者在形式、功能和歷史演變上的不同。
當下詞牌創(chuàng)作與宋詞時代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差異,這一點在格律詩中同樣存在。然而,格律詩憑借其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整飭的結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完全文言文的表達范式。而詞牌作為長短句,甚至被稱為“詩余”,特別是在北宋柳永改革體式、蘇東坡拓展詞牌主題之后,詞牌創(chuàng)作逐漸分化為兩個方向:詩歌化和散文化,即短調小令和長調的創(chuàng)作差異。隨著修辭手法的不斷進步,南宋以后的詞牌創(chuàng)作仍以婉約為主,整體上更偏向于“散文詩”化的文字結構,而非節(jié)奏感極強的格律詩化結構。
詞的產生本就依托音樂變化,吟誦性較弱,更符合散文特征,尤其是篇幅增長之后。
如今討論詞牌和詞話時,平水韻和新韻的差距依然存在,但已不像讀唐宋詩歌時那么明顯。這是因為清朝戈載的《詞林正韻》弱化了這一區(qū)別,綜合了平水韻的自身演變,并結合了北方話的發(fā)音(與現代普通話有傳承關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填詞創(chuàng)作時一般默認使用《詞林正韻》——它甚至比今天的新韻容錯性更強、更好用,既能向上兼容平水韻,又能向下兼容新韻,何樂而不為呢?
反過來,今天的詞牌如果有吟誦問題(包括閱讀古人作品),大部分都出在兼容的平水韻發(fā)音上。但這并不重要,只需將賞析與創(chuàng)作分開即可——我們無法把古人從土里挖出來,告訴他發(fā)音不準并讓他修改。因此前人作品的用韻方式必須接受,這是既成事實。然而這并不影響今天的創(chuàng)作,反而提醒我們:今天的創(chuàng)作,就要用今天的發(fā)音押韻。至少在不久的將來,后人還能讀懂我們的韻文,而不必考慮是否要把我們挖出來,去印證語音發(fā)音的變化。
《詞林正韻》是可以滿足今天填詞需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在創(chuàng)作中規(guī)避掉它兼容平水韻部分的發(fā)音差異字。
另有原因就是詩詞創(chuàng)作本身在今天已經不是主流。詩寫起來簡單明了,誰都可以插上兩句,所以討論的多,詞牌卻少有人敢于批駁,因為其本身需要的知識涵蓋更廣,規(guī)則要求更細。討論詞牌時,就很少有人會涉及《詞林正韻》和新韻的問題,因為沒必要。
何為押韻?就是韻母要一致。不要以平水韻或《詞林正韻》為借口,強行使用不符合現代發(fā)音的押韻字。沒錯,這些字在古韻中是押韻的,但以現代標準來看,這樣的作品是不及格的。為什么在今天還要寫以前的發(fā)音呢?現在的讀者,包括你自己,都不會用那種發(fā)音來讀,為什么要寫成這樣呢?這不就是擺譜嗎?證明自己學會了十三元、平水韻,證明自己比他人厲害,不是普通人。其實這些東西只是一些基礎,不值得炫耀。包括用典,只要典故與整體文章的意境不符,就不要使用。
不要沒有古人的命,卻得了古人的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