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明·楊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七雄五霸斗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說甚龍爭虎斗。
現在有很多人說,歷史有什么用?都是過去式了,著眼當下,展望未來才是正道。
歷史從來不是塵封的舊書,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密碼。當很多人在鋼筋森林里追問"歷史何用"時,不妨看看那些被斬斷根系的樹木——看似枝繁葉茂,卻會在下一場風暴中轟然倒下。三星堆青銅神樹上的飛鳥仍在振翅,它們用三千年的羽翼告訴人們,沒有歷史的托舉,任何飛翔都是徒勞。
真正的歷史思維恰似航海家的羅盤。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建立航海學校時,將百年積累的風向記錄、星象圖譜與造船技藝熔鑄成指南針的磁極。這讓人懂得:所謂"展望未來",從來不是對空畫餅,而是站在歷代智者的肩頭極目遠眺。就像數學家證明新定理必須援引公理,每個重大科技突破背后,都站著無數個被銘記或遺忘的"過去式"。
敦煌藏經洞的經卷在1900年重見天日時,王圓箓道士看到的或許是發黃的廢紙,但斯坦因讀懂的卻是文明交匯的基因圖譜。今天全球化的諸多困境,早在大唐的胡商賬簿、粟特人的書信里就埋下了伏筆。當拆開歷史饋贈的錦囊,里面裝的從來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理解當下的密碼本。
在人工智能重構認知的今天,歷史正展現出驚人的現代性。
古希臘城邦的辯論術訓練著批判思維,宋代科舉的彌封制度啟示著程序正義,甚至龐貝古城的面包房都在講述供應鏈管理的古老智慧。那些認為歷史無用的聲音,就像要計算圓周率卻嫌祖沖之礙事的孩童。須知人類真正的進步,永遠建立在對過去的創造性轉化之上。
02
明朝詩人楊慎也在回望歷史的時候,感慨之下,寫下了一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全詞充滿歷史滄桑感,說透歷史,看盡人生,很受讀者喜愛。
楊慎的詞作以寥寥數語勾勒出千年興衰,這種舉重若輕的筆法,恰似他筆下"道德三皇五帝"的意象——看似在追憶上古圣賢,實則暗含對當世浮華的冷眼。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的對比,將廟堂之高的抱負與江湖之遠的落寞熔鑄成極具張力的藝術空間,讓讀者在時空交錯中觸摸到中國文人永恒的精神困境。
這種歷史縱深感在明代文人中頗具代表性。當楊慎被貶云南時,滇池的波光或許讓他想起屈原行吟澤畔的身影,在另外一首詞中,"是非成敗轉頭空"的頓悟,又與蘇軾"大江東去"的曠達遙相呼應。
詞人將個人際遇嵌入浩渺時空,使得那些具體的歷史事件——無論是楚漢相爭的鴻溝,還是三國鼎立的赤壁——都化作承載人類普遍情感的符號。
這個慣看秋月春風的旁觀者形象,既是對歷史循環的隱喻,也暗藏文人的自我定位。當楊慎在瘴癘之地回望中原,或許正是以這樣的超然姿態,將半生浮沉釀成了詞章里的醇厚滋味。這種將個體悲劇升華為審美體驗的能力,正是中國古典文學最動人的精神底色。
03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曾經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如今都化作史冊上幾行墨跡。北邙山頭的荒冢間,野草萋萋,秋風掠過時,仿佛還能聽見金戈鐵馬的余響。當年血染征袍的將軍,馬踏連營的統帥,如今也不過是黃土一抔。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前人所爭的功業,轉眼便成了后人的基業;前人拼死守護的疆土,終究抵不過歲月的消磨。那些驚心動魄的權謀、刀光劍影的廝殺,在歷史的長河里,不過是幾朵轉瞬即逝的浪花。
世人常說“成王敗寇”,可誰又能真正評判何為成、何為敗?秦皇漢武,雄才大略,終究難逃一死;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最終也不過烏江自刎。英雄的悲歡,帝王的霸業,在時間面前,都顯得如此渺小。
或許,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爭奪,而在于看透。看透興衰更替的無常,看透名利權勢的虛妄。若能如此,便能在這紛擾的世間,尋得一份超然與寧靜。
04
楊慎,可以說是明朝詞人中的第一等。
他的詞作既有豪放灑脫的意氣,又不失婉約細膩的情致,在明代詞壇獨樹一幟。楊慎的詞風繼承了蘇軾、辛棄疾的豪放傳統,卻又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文人氣質,形成了"雄深雅健"的藝術特色。
在藝術表現上,楊慎善于運用典故而不顯堆砌,化用前人詩句而不露痕跡。他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一詞,以長江為意象,抒發了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感慨,既有"大江東去"的豪邁,又有"青山依舊在"的哲思,堪稱明代詞作的巔峰之作。
楊慎的詞作題材廣泛,既有抒發個人情懷的《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也有描寫邊塞風光的《蝶戀花·出塞》。他尤其擅長在詞中融入歷史典故,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這種將個人情感與歷史思考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使他的詞作超越了單純的抒情,達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
在詞律運用上,楊慎既能嚴守格律,又能靈活變通。他的一些創新之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續作,既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又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顯示出他在詞藝上的深厚造詣。
05
楊慎這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感慨詩,道盡滄桑,人生需要回望來指導未來之路。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每一個時代都在回望中尋找前行的力量。三皇五帝的德政雖已化作竹簡上的墨痕,但那種以民為本的智慧依然在青銅器的紋路里隱隱發光。當站在二十一世紀的渡口,看江上往來千帆競發,更該懂得所有向前的奔赴,都需要以歷史為錨點。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正衣冠",而歷史的鏡面照見的不僅是個人得失。商紂的酒池肉林與周武的鳴條誓師,楚漢的鴻溝對峙與貞觀的諫鼓謗木,都在提醒人們,興衰成敗的密碼,往往藏在對待歷史的態度里。蘇軾夜游赤壁時悟得"逝者如斯",王陽明龍場驛丞仍不忘格竹求理,這種對過往的凝望,恰是文明得以延續的隱秘經絡。
當代人常困在信息的碎片浪潮中,像逐浪的鷗鳥忘記歸巢之路。但當重讀《尚書》里"克明俊德"的訓誡,翻閱《資治通鑒》中"鑒于往事"的深意,便會發現歷史不是塵封的標本,而是流動的基因。就像敦煌壁畫上的飛天衣袂,看似定格在巖壁上,實則永遠保持著飛翔的姿態。
站在數字文明的十字路口,現代人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種"回望式前行"。人工智能的算法里應該寫入"仁者愛人"的倫理,太空探索的征程上應當攜帶"天人合一"的智慧。
當荷蘭的郁金香泡沫與北宋的交子紙幣在教科書里隔空對話,當希臘的城邦民主與延安的窯洞對談產生新的化學反應,歷史的回響才能真正成為未來的路標。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