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春秋霸主齊桓公是怎么死的嗎?
他竟落得個活活餓死的凄慘下場。
齊桓公死后,尸體在床上擱置了六十七天無人問津,直至尸身生蛆,尸蟲爬出室外,人們才發現,一代霸主已然離世多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齊桓公陷入這般絕境?
其悲劇結局著實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其中隱藏著人性的悲哀。
齊桓公無疑是一位賢明之君,他任用管仲,成就了春秋霸業。
然而,步入暮年,齊桓公卻逐漸昏聵,最終為自己種下了惡果。
故事要從管仲病危說起。
管仲病危之際,齊桓公前往探望,并詢問管仲,等他掛了之后,誰可接替他相位,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管仲并未直接作答,而是讓齊桓公提出人選,由他進行評斷。
齊桓公提及三人,此三人絕非泛泛之輩,皆是齊桓公面前的紅人、心腹,深得齊桓公喜愛,然而卻都遭到了管仲的否定。
這三人究竟是誰呢?
齊桓公為什么有意將相國之位托付給他們?管仲又為什么堅決反對呢?
這三人便是易牙、開方和豎刁。
易牙,一個廚子。
他身為齊桓公的御用廚師,烹飪技藝精湛。
齊桓公喜好美食,易牙總能投其所好,將桓公伺候得舒舒服服。
然而,時日一久,齊桓公吃遍了山珍海味,難免心生膩煩。
一天,齊桓公無意間感慨道:“山珍海味我已嘗遍,唯獨不知人肉是什么滋味。”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易牙竟然當真將自己的兒子殺害,烹制成一道菜肴獻給齊桓公。
齊桓公品嘗后,贊不絕口,詢問這是什么菜,得知是易牙殺子所為后,大為感動,認為易牙對自己的愛勝過對親骨肉的愛。
開方,本是衛國太子。
有一年,齊桓公率兵討伐衛國,衛國大敗。
衛君為保全國家,派長子開方前往齊國求和。
開方求和成功后,卻提出留在齊國侍奉齊桓公。
為取悅齊桓公,開方不惜放棄儲君之位,在齊國對齊桓公阿諛奉承,聲稱在齊國侍奉齊桓公比在衛國當國君更有價值。
這番馬屁拍得恰到好處,齊桓公甚是受用,大方地賜予開方官職。
開方在齊國一待便是十五年,期間父親去世,他都未曾回去奔喪,連衛國國君之位都視如敝履。
而齊桓公卻認為開方對自己忠心耿耿,對自己的愛遠超對父母的孝心。
豎刁,也是一個狠角色。
為了能侍奉齊桓公,他竟自行閹割成為宦官。
這一舉動令齊桓公十分感動,豎刁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主動閹割自己的人。比東方不敗,那要早很多年了!
齊桓公覺得豎刁愛自己勝過愛惜自身,故而對他寵愛有加。
易牙、開方、豎刁這三個貨,為了討好齊桓公,不惜違背人倫親情、殘害自己的身體。
他們的行徑竟贏得了齊桓公的寵幸,而齊桓公也從他們身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對三人極為看重。
管仲又是如何評價這三人的呢?
管仲認為,殺害自己的兒子、背離自己的親人、傷害自己的身體,這些都有悖于人之常情,不符合正常的情感付出原則。
這樣的人不可信賴,不可親近,親近他們必將招致危險。
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又怎會真心愛戴國君?連自己的父親都不盡孝,又怎會忠于國君?對自己都如此狠辣的人,又怎會對他人仁慈?
可以說,管仲這番話洞察世事、深諳人性。他們的反常行為背后必然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為達目的,他們不擇手段、毫無原則。一旦野心膨脹,他們的手段將更加殘忍、更加不近人情,必將給齊國帶來嚴重危機,給身邊的人造成巨大危害。這樣的人絕不可靠,絕不能親近。
管仲的這番見解可謂入木三分,齊桓公當時也深以為然,于是辭退了這三人。
然而,管仲在世時,齊桓公還能有所克制。
管仲一死,時間一長,齊桓公便難以忍受。
沒有了易牙的美食,他食不知味;沒有了開方的甜言蜜語,他耳朵清凈得難受;沒有了豎刁的殷勤侍奉,他覺得生活失去了樂趣。
失去了他人的恭維奉承,他開始變得不適應。
于是,沒過多久,他便將三人召回,對管仲的建議拋諸腦后,再度對他們委以重任。
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忠言,最終自食惡果。
齊國因為這三個貨很快陷入內亂,而臥病在床的齊桓公無人搭理,最終被囚禁在宮中,活活餓死。死后六十七天無人發覺,直至尸蟲爬出宮外,人們才驚覺一代霸主早已離世多日。
這就是齊桓公的悲慘結局。
為什么齊桓公落得如此下場呢?
我們在為他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深感痛惜。
歸根結底,齊桓公沒有洞察人性之惡。
當一個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惜舍棄親情、放棄原則、殘害自己的身體時,這樣的人往往心狠手辣,不可親近。離他們越近,危險就越大。這便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慘痛教訓!
你覺得是這樣嗎?
煮酒論英雄,持杯贊豪杰。
關注我,為你分享一讀就上癮的人物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