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原文是:苻堅召見高泰,悅之,問以為治之本。對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這段話的意思是前秦苻堅召見高泰,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高泰回答:治國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在于慎重推薦,慎重推薦在于考察真實能力,如果每個官位得到了合適人選,國家一定能夠治理好。
苻堅任用了當時的名臣王猛,王猛也做到了鞠躬盡瘁。王猛成長于兵荒馬亂中,手不釋卷、刻苦學習,為人嚴謹莊重、胸懷大志。王猛幫助苻堅創(chuàng)立了薦舉賞罰制度和官吏考核的新標準,有效提高了前秦官員的才干,“才盡其用、官稱其職”的局面日益形成,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也為之一變,養(yǎng)廉知恥、勸業(yè)進學之風日盛。房玄齡在《晉書》中評價王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干其慮”“王猛、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等并有王佐之才”。
中國古人早就明白治國之要首先在于任用人才。早在先秦時期,《詩經(jīng)》中有周王宴會群臣賓客時的一篇《鹿鳴》,就講身邊都是品德高尚的賢能之士,所以事業(yè)才能壯大,“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先秦時期,用人方面極具典型意義的是齊桓公。齊桓公原想任命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而管仲以前曾帶兵截擊齊桓公,并用箭射中了他的帶鉤,應該說二人是有嫌隙的。但是聽了鮑叔牙的大力推薦,齊桓公決定冰釋前嫌,起用管仲為相。果然,管仲不負所望,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自己也獲得“春秋第一相”之譽。《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歐陽修在宋代是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在一篇《乞補館職札子》中提出治國理政需要大量人才。在這篇文章里,歐陽修論述了“勤勞夙夜、以辦集為公者”的材能之士,可以“與之謀慮天下之事”的儒學之臣,指出以材能之士分別處理各項政務,以儒學之臣“決疑定策、論道經(jīng)邦”,則會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作者:劉同華),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