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夫少者,多之所貴也。”意在告誡我們,凡事以少為貴。人生在世,減少過度欲望,方能保持健康。有言道:“減衣增福,減食增壽。”人到中年,最好的養生并非鍛煉或睡覺,而在于一個“減”字,要學會給生活做減法,減輕負擔。
減思,能讓內心自在。古語說:“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人生本無煩惱,多是自尋。思緒紛繁易生焦慮,讓人難以放松。我們常為未發生之事擔憂,為已發生之事后悔,困于負面情緒。正如林清玄所言,莫為明天煩惱,要活在當下。減少思維負荷,內心方得寧靜。
《莊子·達生》中記載,齊桓公狩獵時恍惚間似見異物,回宮后憂心忡忡,不久便病倒。管仲張榜求醫,皇子告敖揭榜,稱齊桓公是心魔作祟,無需服藥。告敖一番開導,讓齊桓公不再糾結鬼神之事,精神煥發。古人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想太多會折磨自己,心裝太多會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開些,心寬些,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學會減思,適當放空自己,可通過冥想、靜坐等方式放松,排除雜念,專注當下,感受內心寧靜。
減言,能減少爭鋒。孫思邈曾說:“開口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中醫認為多言則氣乏,氣是身體動力,氣壯則康,氣衰則弱。說話多易疲倦,且言語間多爭執矛盾,說人是非易陷入口舌之爭,消耗精力情緒。《三國演義》中,王司徒與諸葛亮陣前對罵,王司徒被氣得摔落馬背而亡。可見逞口舌之能易丟臉,做人應減言少語,減少爭鋒。曾國藩說:“寡言養氣。”無論遇到何事何人,被人誤解或重傷,都無需爭論解釋,說話太多消耗能量。不說廢話,才能遠離禍端。口是禍福之門,不妄言,少說話,溫和理性表達觀點,才是修德積福。
滿足心境,學會知足。《孟子》云:“養心莫善于寡欲。”欲望太多是痛苦的根源,減少貪欲,學會知足,才能減少對生命的消耗。孔子贊顏回安貧樂道,自在瀟灑。內心豐盈的人懂得知足,一粥一飯,吃飽足矣。但現代社會,人們總追求物欲享樂,不知滿足。有漫畫中,女子從11樓跳下,途中看到各樓層人的不幸,才知自己并非最不幸。《聰訓齋語》云:“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人生世事無常,莫羨慕他人,應珍惜已有。莫言說,人與人之間相互羨慕,其實幸福就在身邊。我們要學會滿足,以感恩之心欣賞身邊一切,珍惜幸福快樂。
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幸福健康的人生,從做“減法”開始,減思、減言、滿足心境,讓內心寧靜,身心平衡,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