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問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孩子的大腦什么要刪除3歲之前的記憶呀?”
仔細想想,我確實沒有3歲前的記憶。別說3歲了,6歲之前的事情,我能記清楚的,也沒多少。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這幾件:
記不清是幾歲,反正還沒讀書,小小的我一個人,站在用木棍做窗子前,看著窗外斑駁的樹影,獨自流淚。
黑黑的屋子里有一張大床,大床里睡著怕黑的我,半夜醒過來有時能看見像螢火蟲一樣的東西,在黑暗中躥來躥去,有時會發現自己躺在冰冷的地面上。
經常做夢,有時會化身一條魚,在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里,游呀游。而有一個夢幾乎每天反復做——我拼命地往前跑,屁股后面永遠跟著一個齜牙咧嘴的老虎。
至于老爸老媽嘛,是空白的,至少在我上學前,他們沒有在記憶里出現過。二姐說,我小時候是她帶的,我也一點印象也沒有。
明明出生后,孩子的腦神經就開始相互連接了,突觸也在爆發性地增長,為什么長大后,3歲前甚至更晚的記憶,會像沙灘上的字跡被潮水抹去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
在好奇心的慫恿下,我kukuku一頓查。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沒想到答案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同時也被大腦的神奇深深震驚到了!
所謂的“記憶刪除”,其實是大腦開啟了“生存優先”的智能模式,為智力發育作出了讓位。
都說3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高峰期,此話不假,而且含金量還在上升,如果你了解孩子這個階段大腦發育的規律,就相當于拿到孩子變聰明的密鑰,孩子的智力勢必能最大化地被開發出來。
別急,美媽就來揭開“記憶被刪”的神秘面紗!
1.海馬體這個大腦“硬件”尚未就緒
海馬體是負責記憶歸檔的腦區,研究發現,3歲前它正處于快速發育的階段,直到4-7歲才發育成熟,接近成年人的水平。
嬰幼兒的海馬體,就像一個正在建造的圖書館,這邊建筑工人還在日夜不停地趕工呢,那邊就在瘋狂買書籍(記憶)了,可是圖書館一天不竣工,這些書都無法被系統編碼放在書架上呀。
雖然無法編碼歸檔,但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比如擁抱,逗弄,講故事,唱兒歌,還有各種重復性的感官體驗,都會成為“建材”,促進海馬體的發育。
2.突觸修剪,大腦的“斷舍離”
腦科學研究顯示,0-3歲是突觸增長高峰期,其中2-3歲,孩子的突觸數量是成人的2倍,且達到最大峰值。
到4歲左右,開始精簡神經網絡,剪掉那些不常用的神經通路(如某次打翻輔食的經歷),保留頻繁使用的神經通路(如,母語發音,反復講的故事)。7歲過后,大腦會進入另一個發展主題。
若想孩子變得更聰明,養成更多好習慣,就要在這時候加把勁兒,強化重要的神經連接。比如,你想愛上閱讀,那就每天讀繪本給他聽,“閱讀回路”經過反復行走之后,就能養成閱讀習慣。
3.看不見的“隱性記憶”,是構建大腦的基石
根據記憶存儲的時間長短,有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分。
感覺記憶,就是瞬間(0-2秒)保留從感官輸入大腦信息的記憶。
短期記憶,則是暫時保留少量信息的記憶(20-60秒)。例如你正在閱讀,短期記憶充當臨時筆記的角色,讓你記住前一句話,好方便理解下一句話。
長期記憶,是你無法輕易忘記的記憶,比如你的名字、過去的經歷。當你短時間內多次重復某一件事,就能有效地將信息從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
雖然會刪除3歲前的陳述性記憶(具體事件),但是一些強烈的感覺記憶,會被永久存檔。比如:
學步初期,孩子走路搖搖晃晃的,然而經過反復練習,大腦會不斷地優化肌肉控制參數,保留在小腦和基底神經節里,形成程序記憶,讓孩子不管多大,都記得怎么走路,哪怕他不曾記得媽媽教過他走路。
孩子得不到爸媽的回應,在忽視和冷漠中長大,那他會成為一個敏感自卑的人;如果他因為水、火受過傷,那他一生都會對其保持警惕。這些恐懼、愉悅、焦慮等情緒體驗,都會在杏仁核里打下烙印,形成獨特的情緒記憶,影響人格的發展。
愛不是用來存儲的,而是用來塑造的。
當愛流動起來,大腦就能小樹一樣,以勃發的姿態,長成參天大樹。要知道,當你抱著軟乎乎的小人兒時,你正在雕刻的是他的大腦溝回;當你哼著跑調的搖籃曲時,你正在編寫他情緒的源代碼;當你溫柔地抱著給他念故事時,你正在編織的是他神經網絡……
你所做的一切,也許被刪除被遺忘,但是你的愛,會滲透到孩子大腦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安全感的底色,讓孩子有主動探索世界的勇氣,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