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接娃時,在校門口碰見了昊昊媽,見她心情苦悶,我多嘴問了一句,沒想到她拉著我的手,就開始抱怨她的兒子,
“這開學還沒幾天呢,每天都被昊昊的班主任訓話,不是說他上課走神開小差,就是學習拖拉不自覺。我們以前讀書不這樣的啊,平時跑跑跳跳的,還要幫忙做家務干農活,就這樣,還有使不完的精氣神,一到上課時間就安安靜靜地學習。
可昊昊他們呢,每天只負責學習,什么也不用干,人還焉焉的,沒有一點精氣神,整天被老師投訴好動坐不住。真不知什么時候才開竅……”
聽她這么一說,作為一個喜歡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的發燒友,我想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現在的父母,把孩子“養得太好”了,自以為對孩子好,卻不知道悄悄偷走了孩子的智力和精神氣。
為了讓孩子變得聰明一點,學習好一點,家長都絞盡腦汁讓孩子吃好一點,多讀課外書,可是你是否想過,除了營養和閱讀,還有兩樣東西,能給孩子打造高效專注的大腦?
莫急,下面美媽就來揭曉答案。
一、運動,是大腦發育最好的“健腦丸”
上學期,孩子不時回來反映,說老師會因為課時不夠而占用體育課,我聽了有些心疼孩子。
本來體育課就不多,這個老師占一下,那個老師占一下,遇上下雨天還不能上,那一學期下來,還能有多少節呢?
在遠古時代,過著狩獵生活的原始人,每天會奔跑50-100公里追逐獵物,直至體力耗盡。而且無論跑多遠,他們都能回到家人的身邊。
因為奔跑時,大腦通過分泌多巴胺獎勵運動行為,啟動了腦內的警報系統,促進了能量供給,讓他們記住回家的路和危險所在。
也就是說,祖先追捕獵物時的神經模式,早已經寫進了我們的基因里,對運動的需求是天生的,而不在于你想與不想。
相信你有過這樣的體驗——運動過后身體明明很疲憊,卻感覺特別的神清氣爽。這是因為運動能讓大腦大量釋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而這些神經化學物質能激活精力系統,煥發活力。
運動不但能讓你精神倍兒爽,還能在海馬體這個記憶腦區,生成更多的“腦肥料”BDNF。BDNF主要負責神經回路的建立和保養,能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和突觸的生成。
BDNF水平,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迪在他所寫的《運動改造大腦》就有提到:運動后學習詞匯的速度,比運動前提高20%。
可見,適當的運動是能促進大腦發育,有助于學習和身心發展的。不然新規也不會要求學校給孩子們每天安排一節體育課。
神經回路發達,臨界點比較低,更易啟動,所以運動應該從娃娃抓起,下面美媽就按年齡分享幾個“雞運動”的思路。
0-3歲:大腦黃金塑造期
此時大腦發展的重點是,整合原始反射,建立基礎運動模式。我們可通過翻身、坐、爬、走、跑、跳、踢等動作鍛煉孩子的粗大運動。
孩子不會走之前,每天堅持給他做被動操、嬰兒撫觸和飛機抱。8-18個月齡時是爬行期,可以用紙箱和軟墊搭建一個“隧道迷宮”,激活全身大肌肉群。會走會跑后,讓多帶他去公園跑跳,上下臺階,接拋球、在沙灘上追泡泡。
3-6歲,運動技能爆發期
這3年,是“運動腦”頂葉的發育高峰期,孩子的運動體驗越多,神經回路越發達,信號傳導就越順暢。
所以從3歲開始,我們就可以讓娃兒有計劃地運動啦,而攀爬、跳動、跑步、游泳、拍籃球、踢足球(4歲后)、跳繩和快走(5歲后),最適合這個時期的孩子了。
6-12歲,運動神經-肌肉精密化
此時孩子身體的各種臟器,包括肌肉、骨骼都發育成熟了,在前兩個階段體驗過的運動,大腦也寫進了小腦和基底神經節里,形成了程序記憶。
運動貴在堅持,這時家長要花一些心思,讓他體驗不同的體育運動,幫他找到一項可以長期堅持下去的運動。9歲左右,競技能力開始萌芽,若孩子運動表現超常,可以試著“雞”體育這條路。
二、家務勞動,是天然的“全腦訓練場”
家務活,大多數時候,就像雙手朝上的全職媽媽,都是一個被嫌棄的主兒。也許大家都被植入了這樣的潛意識吧,家長也覺得做家務沒什么用,加上現在都是一大家子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少之又少。
楊霞老師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心理學專家,從業30年間,接診過超10多問題兒童,結果發現:不少孩子做事拖拉,專注力差,厭惡學習,主要是因為家務做得太少、運動不夠所導致的。
研究發現,每周做3次家務的學齡前兒童,大腦皮層褶皺(產生高階思維的地方)密度比同齡人高15%;連續整理書桌8周后,孩子在持續性注意力測試當中,錯誤率下降37%。
也是說,干家務一樣能讓大腦“樹枝繁葉茂”。
就拿掃地來舉例吧,孩子第一次掃的時候非常吃力,眼睛死死盯著掃把,盡管前額葉不斷地向龐大的神經連接網絡發出指令,努力讓動作變得協調,但手還是不受控,紕漏不斷。
到了第5次,能把垃圾掃進簸箕了,但還不是很熟練,垃圾掃不全,總是漏那么一點。可是到了第十次,第二十次,慢慢地,孩子就能一邊哼著小曲一邊掃,一點也不費勁了。
因為在反復學的過程中,小腦會不斷地收集并優化肌肉控制參數,將其封裝存儲在基底神經節。當程序記憶形成的那一刻,孩子就解鎖了掃地這項技能,下次再掃地,就像自動駕駛一樣輕松!
為什么學齡前經常幫媽媽干家務活,比如撕菜葉、剝毛豆、擺餐具、套被套,到孩子學寫字的時候很快就上手了呢?
因為每一次笨拙的家務嘗試,大腦都在不斷升級,久而久之,孩子就獲得了技能遷移能力,自然學什么新東西都比較快。
就如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孩子的大腦,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我們不妨參考這份”家務處方單”的思路,幫娃打造“聰明腦”。
例如,讓2-4歲的孩子,把一家人的襪子收回來,玩配對游戲。配對玩得差不多了,可以換一種玩法,每周選1天讓孩子擔任“家務總監”,讓他分配任務,檢查成果,總結改進。
越愛動的孩子,腦子越聰明,體魄越強健,專注力越高!從現在開始,帶娃動起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