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下,詩歌如何重煥生機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浪潮下,科技與文學的交融碰撞正深刻改寫著文學發展的軌跡,詩歌作為文學皇冠上的明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方位的影響。
《智繪詩境:當AI遇見唐風宋雅》的出版,更是為我們洞察這一變革提供了獨特視角,借此可一窺未來詩歌發展的趨勢走向。
從先鋒文學譜系的演進來看,人工智能文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從羅馬時代的詞語排列規則創作詩歌,到1845年拉丁文寫詩機尤里卡的出現,再到1952年克里斯托弗·斯特拉奇開發的情書生成器,標志著人工智能文學正式誕生。
隨后,其發展與人工智能技術緊密相連,經歷順序范式和連接范式兩個階段。在詩歌創作中,早期順序范式下,如西奧多·盧茨的“隨機文本”,從卡夫卡作品選取詞匯,以隨機數函數組合,雖機械卻蘊含創新嘗試;如今連接范式下,人工智能通過對大量詩歌的機器學習進行創作,像微軟“小冰”出版中文詩集,展現出強大的文本生成能力。這表明人工智能介入詩歌創作,豐富了詩歌的生成方式,打破了傳統由人類作者獨占創作權的局面,讓詩歌創作從單純的靈感驅動向數據與算法驅動轉變,為詩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現代文學觀念下,人工智能詩歌飽受爭議。傳統以情感、靈感和創造力為核心的文學觀念,使得人們質疑人工智能詩歌缺乏人類情感與靈感,認為其無法創作出具有靈魂的作品。畢竟,“情感”是浪漫主義賦予文學的關鍵要素,而人工智能目前尚未擁有情感。但這種批評也存在局限性,隨著現代文學發展,從19世紀中期開始,文學觀念逐漸從表現論向客體論偏移,情感表現論預設的作者情感先行性受到挑戰。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可以僅體現在語言、筆調、風格等文本特征上,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能夠模擬這些情感特征。在靈感和創造力方面,人工智能文學與人類創作并非全然對立,新近的連接范式下,機器學習使人工智能能自動學習規則,而且天才的創造活動或許只是建立事物間的聯系,這與人工智能的“組合詩學”存在兼容可能。此外,文學史上作者與文本的關系也受技術影響不斷變化,從口語文化中作者作為編織者,到印刷時代作者成為作品意義的絕對來源,再到數字時代作者角色的轉變,人的文學創作與人工智能創作日益趨同。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以傳統文學觀念簡單評判人工智能詩歌,而應重新審視詩歌創作與情感、靈感、創造力以及作者的關系。
在后人類視野下,人工智能詩歌展現出獨特的潛能。人工智能詩歌可被視為非中心化的“賽博格文學”,是人機合作的產物。在人類視角與機器視角的跨界上,它能提供他者視角,基于對人類語言文本數據庫的學習,既表達人類集體智慧,又能發現文本中潛在的、類似“集體無意識”的東西,如同“遠讀”卻更具自主性;在作者與讀者的跨界方面,人工智能既是作者又是讀者,人類讀者也能參與創作,文本意義不再由作者賦予,而是由讀者主動建構,實現了“讀者誕生”;在語言文本與非語言文本的跨界上,人工智能打破不同藝術形式界限,未來詩歌將更易與圖像、聲音、視頻等融合,創造出多模態的“總體藝術作品”。
展望未來,《智繪詩境:當AI遇見唐風宋雅》的出版預示著一些詩歌發展趨勢。一方面,人工智能將進一步推動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它能挖掘不同文化、歷史時期的詩歌素材,像書中將AI與唐風宋雅結合,讓古老的詩歌文化在新技術下重煥生機,未來會出現更多融合不同風格、元素的詩歌作品。另一方面,人機協作創作將成為常態。人類詩人的情感洞察、人文關懷與人工智能的高效數據處理、創新組合能力相互補充,共同創作出更具深度和創意的詩歌。同時,詩歌的傳播與接受方式也將發生變革,多模態融合的詩歌作品將更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傳播,吸引更多受眾參與到詩歌的欣賞與創作中來。但我們也需警惕,人工智能詩歌不能淪為對人類文學普遍規范的平庸化表達,應在追求創作普及的同時,提升詩歌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堅守文學的“人民性”與“大眾化”,讓詩歌在人工智能時代綻放獨特光芒,繼續成為人類精神世界的璀璨星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