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起,好像很久沒有跟你提示過教培機構的投資和經營風險了。
只是前幾天的文章里稍微提了一嘴,也沒有細說。
內容開始之前,先給你一個基本的評估公式:賬戶余額與未耗課余額之間的關系,假如賬戶余額大于未耗課余額,那機構經營是健康的;
如果未耗課余額遠遠大于賬戶余額,那機構虧損是極大的;
其二,不只是賬戶余額和未耗課余額之間的關系,你還需要看自己創業時從口袋里拿出來的投資款,是否有收回去。
沒有把投資款(假設為50萬)收回去,并且未耗課余額(假設是80萬)超過賬戶余額(假設是30萬)50萬,那截至當下,實際虧損是100萬。
實話說,我非常情況,這個行業的絕大多數創業者只有初期的半年是興奮不已的,而后的漫長時間之內,要么被招生壓得喘不過氣;
要么就是被高昂的投資款(包括挪用未耗課款項支付成本)壓得喘不過氣。
持續關注我原創文章的都會清楚,當大家都在教你怎么引流和招生的時候,我始終在提醒你,在教培行業創業,資金安全和風險控制才是重中之重。
當然,哪怕是說了這么多,很多人抱守的觀點依舊覺得,生源就是王道,只要學生源源不斷,現金流就能永遠為正,機構就能長久經營。
可他們不知道,一旦開始用招生現金流去支付成本,那本質上就是在追加投資。
說白了,這些錢都是家長無息借給你的,看起來挪用也不感知不到風險,可直到某一天,招生跟不上,資金鏈一旦斷裂,后果可想而知。
既然談到風險控制,我不得不提成本控制。對于教培機構企業主而言,可以不懂招生,不懂教學,但一定要懂風險和成本控制!
這才是創業者保護自己的同時,還能賺取收益的第一要務。
你可能會說,某某品牌,幾十家校區,上千位員工,面對政策不確定性和經濟不及預期的時候,不也倒在了成本和風險控制上?
所以想當然的認為,當行情不好的時候,招不來生很正常,倒閉也很正常。
但我也可以跟你說,你去看看某東方,某未來,這些機構穿越了一個又一個的行業周期,依舊屹立不倒,是不是也是成本和風險控制上的成功?
拿我自己接觸的一個遠程咨詢客戶來講,但凡他們能夠基于我給到的表單,提供真實的數據,包括成本、流水、耗課、人工、營銷等板塊的內容,一眼就能看出,機構繼續經營下去,到底會虧得更多,還是能賺錢。
當然,我可以直白的告訴你,絕大多數機構如果不照著我們給到的思路和數據去調整,十有八九會越虧越多。只是面對這種情況,我也無能為力。
最后也就只能悻悻問他們,你開機構到底是為了什么?
如果是為了賣給資本,那無所謂,做大規模,保持現金流為正就行。
但如果是為了長期發展,那就得好好考慮成本和風險控制了。
既然話趕話到這里了,就順帶插一嘴,那些被教培項目招商加盟講座忽悠進來的創業者,這幾年下來,應該扇了自己很多個巴掌吧?
連教培行業的財務模型和經營邏輯都不懂,就一頭扎進來。結果,投資款出去了,機構配置齊了,卻發現自己玩不轉。從此之后就是進退兩難啊!
所以在之前我也提到過,雙減政策一出,有些人慶幸自己找了個好借口,順利止損出局。我覺得,這類人是幸福的。他們做出了一個值得驕傲的決定。
只不過,他們的英明抉擇讓那些以加盟為主要變現方式的企業,就不好過了。
之前蜂擁而至的外行投資人,現在都持幣觀望。于是,很多看起來規模很大的機構,瞬間就崩塌了。
說白了,這類機構本身就沒有幾家直營校,即使有,也是不盈利的。所以他們才會選擇放加盟的形式來獲得收益,然后再構造一個又一個傳奇夢想。
回顧那個階段,我覺得很可怕。教育這塊熱土,被資本裹挾著,民間的、專業的,都受到了影響。
之所以會有這么大面積的虧損,倒閉,還有一點是因為這個行業的大部分創業者都是草根出身,沒有在大型連鎖直營企業里面系統性地訓練過。
即使待過幾年,也沒有機會從一線做到核心決策崗位。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人所積累的無非就是對應崗位上的操作經驗。
操作經驗和商業管理,壓根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會招生,懂教學,并不代表你就能把一家機構做到持續穩定盈利。
包括深學邦劉一一在去年年底碰到的一個在機構里做財務的朋友,他們機構經營了10多年,有近10家校區。但財務混亂得一塌糊涂。
更不可思議的是,最先著急的不是老板,而是財務。這或許就是教培行業過去30多年發展過程中最大的諷刺吧。
回到主題上來,我真心建議企業主去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具備識別風險和管控風險的能力?
哪怕過去在教培行業賺到錢了,到底是憑運氣坐上了一部上升的電梯,享受到了人口、城鎮化和經濟的紅利?還是憑自我的經營實力?
如果你不曾回望過,那你自然也就分不清到底是靠運氣還是靠實力賺到的錢。
為什么深學邦劉一一反反復復的提風險管控,是因為我篤定,過去幾年,以及未來很多年,最難熬的,一定會是教培機構企業主。
之前,開了機構就能招到生,收到錢。所以,很多人誤以為自己能力很強,那都是一種錯覺。
教培行業目前完整穿越過兩個行業周期的企業,寥寥無幾。大部分人是在第二個行業周期往上走的過程中加入教培行業創業大軍的。
沒有完整地經歷過第一個行業周期,自然也就不知道那個時候到底發生過什么,以及那個時候的機構又是如何應對的。
就我的觀察,還是那句話,只有那些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和成本控制的企業,才能在任何情境之下,穿越一個又一個的周期。
怎樣才能做好風險和成本管控?第一點就是:你得搞清楚教培行業的財務模型和經營邏輯。
你得知道,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你得學會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然后,你還得基于機構的實際經營狀況,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
你得有一套預警機制,能定期進行成本核算和風險預警。
這種情況之下,你就得有一套流程和方法來確保機構的財務狀況清晰明了,同時還需要知道機構的資金流向和盈利能力。
基礎工作做扎實之后,你還得注重市場趨勢和行業動態的關注,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最后必須再提一下經營能力提升的話題,盡管絕大多數機構老板長期奔走在學習的路上,但真正在學習和提升自己經營能力的少之又少。
大家在學的,無非是技術層面的,怎么做市場,怎么做銷售,怎么招到更多的學生……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對于機構而言,招生能力本質上是借債能力。
借過來的債務,最終都變成債務,那你借債的意義在哪里?你通過收取學費來為機構經營加杠桿,難道不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嗎?
站在這個維度來看,我必須直白的告訴你,教培機構投資、經營和運營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其實就是企業主的思維!
思維上突破不了,行動上就會一直溫水煮青蛙。始終無法站在更高級的層面來看待問題,最后直到把自己家庭的款項吸干,黯然退場。
過去,我們見證了非常多的鎩羽而歸,未來依舊會見證很多很多……【內容版權歸屬:深學邦劉一一,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