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現在還需要ESG嗎?經濟下行了,你們為啥還在ESG領域不走?”
“你為啥做ESG?你覺得咱們做ESG還有沒有價值?”
“技術會不會替代人?作為一個技術宅男,加入一個媒體圖啥?”
著陸的三周年,有這樣一些辛辣問題,在著陸團隊展開激烈討論。記者、技術、研究員,每個人給出了一段非?!爸憽钡幕卮?,話筒給到各位小伙伴:
談堅持就想溯源當初為什么出發。我最開始是因為覺得有意思,后來是因為覺得有意義。有意思的點是,為什么有那么一批人要去構建落地的、本土化的ESG方法論,也好奇我們的創始人為什么要做這個ESG媒體,為什么要去構建ESG的敘事場所?但隨著每一篇文章的創作,我開始理解這個事情在這個時代有很深重的社會意義。
我以前寫商業先關注錢,但從寫ESG以來,我對長期主義、人文精神這些概念有了更為具像化的理解。Manner咖啡一文中,我們一起討論了曾經體面光鮮的咖啡師是不是會成為下一種富士康工廠工人,探討勞動尊嚴與技術異化之間的矛盾與博弈,后面又在《擦邊,自由與失控》里試圖剖析普通人擦邊現象失控背后的一些經濟問題;我們從短劇市場里看到了一種算法時代下的虛假繁榮,卻又從李子柒回歸新聞里試圖剖解那些能夠對抗時間熵增、穿越經濟周期的內容IP們都做對了什么。
我們大量的討論了人和內容行業后,又把報道半徑從人文疆域向大自然延伸:巴拿馬運河缺水、加州野火失控、極端氣溫重整保險業等等的具體事件,讓氣候危機的蝴蝶效應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數據模型概念,而是正在發展著的影響著全人類生活的真實故事;我們也從那只扛著孩子尸體在海上游蕩的虎鯨中發現了海洋生命的悲愴儀式,也進一步了解莫測的虎鯨世界智慧。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里,高呼和諧相處顯得空洞,但當每個鮮活的案例、生動的故事出現,并且串聯在一起,或許能激發更多人的商業思考和行動。
19世紀的英國文學批評家馬修·阿諾德將人類的精神史分為兩個不斷交替的時代:擴張的時代與內斂的時代。在擴張時代中,新的理念發明出來,被人們傳播、放大,被激情澎湃地實踐;而在內斂時代中,從前那些激進的理念轉而被質疑、批判,人們對觀念的踐行變得謹慎、節制。
我感覺,從2020年以來的ESG領域,就經歷了一輪從擴張到內斂的轉換。一開始,各界認為ESG是時代前沿、人類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大小企業、社會組織都需要參與。并且從媒體領域來說,ESG也成為一種低成本內容:只需科普一翻,或者聊一聊企業的ESG評級,就不缺讀者。
但如今,ESG已經走入了收斂階段。但從企業來說,已經很少有企業為ESG花大價錢了,外包ESG報告的費用越卷越低,即便行業頭部的企業,其ESG部門可能就兩三個人。作為媒體,不能再無腦地指望“人人覺得ESG值得關注”?,F在,媒體需要尋找理由:如今ESG為什么還值得關注,為什么還值得踐行。
我們需要彌補從前“擴張的時代”被遺漏的工作。
ESG不純是泡沫。就好像我們從高處倒可樂,泡沫褪去之后杯子里還是有可樂在的。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國際上ESG的披露政策密集更新,具體的指引很繁雜,但其宗旨都是讓企業在“ESG宇宙”中尋找最緊要的事情做,并且盡可能用嚴謹的財務邏輯,讓ESG增進企業與持份者多方的收益。
這里面,我們能找到更具體的例子,來揭示“ESG為什么還值得關注,為什么還值得踐行”。畢竟,真正有誠意的企業都已經行動起來,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如今ESG的發展方向,將會拋棄一大批坐而論道的人。
過去三年里,“著陸Touchbase”見證了ESG理念從最初的邊緣議題,逐漸成為全球企業、投資者乃至政策制定者不可忽視的核心考量。每一次的深度解讀,每一場的專家對話,都旨在深化公眾對ESG的認識,推動其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口號變為行動。我們也在ESG領域,探索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理解與聲音。
對我而言,與著陸一起成長的日子里,也讓我對ESG的理解日益豐富。它不僅是一種投資策略,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那條通往可持續未來的道路。它要求我們在決策時,不僅要考慮短期的經濟利益,更要兼顧長遠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實現真正的共贏。
是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里,我意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包括公平就業、社區參與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還要力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構建好的治理結構、探索透明的信息披露,助力社會的進步與和諧。
在經濟形勢不太樂觀、市場波動頻繁的今天,很多人可能會被短期利益和急功近利的風氣所吸引。但我們始終相信,ESG(環境、社會和治理)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要求,它更是企業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ESG理念幫助企業回歸內在價值,建立長效的機制。就像MSCI研究所指出的,ESG評級在前20%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提升了35%,融資成本也降低了1.2個百分點。這說明,優秀的ESG表現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加分項,而是企業健康穩健發展的基石。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進步,像DeepSeek這樣的平臺迅速走紅,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和應用AI技術。同時,衛星遙感、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行業的運作方式。這些技術的應用,讓環境監測、社會責任評估以及公司治理的每一個細節都能通過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式被精準追蹤和管理,大大提升了數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技術與責任相結合的模式,正在悄然改變傳統的商業生態,推動各行各業向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邁進。
科技進步為企業的ESG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不僅降低了合規成本,也徹底改變了“ESG只是負擔”的傳統觀念。如今,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抓住技術浪潮,將ESG理念融入戰略核心,從單純的合規轉向全方位的價值創造。比如,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透明度和信任構建方面的突破,正在打破信息不對稱,重塑企業與供應商、消費者以及監管部門之間的互動方式。
從更深層次來看,技術驅動的ESG實踐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風險監控,通過智能化決策實現了資源的優化和效益的提升。借助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企業在環境治理和社會責任履行方面能夠更精準地預警和高效響應,持續釋放發展潛力。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管理者和投資者需要重新審視傳統商業模式,主動擁抱這一變革,把ESG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在技術與責任的雙重賦能下,企業不僅能在短期的市場波動中站穩腳跟,更能為未來的全球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堅信,只有不斷擁抱新技術、深化責任擔當,企業才能實現內外兼修,走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條路或許充滿挑戰,但它無疑是未來企業贏得長期成功的關鍵。
那些年復一年在荒山上種樹的人教會我們——有些事,本就不該問春天何時到來。
有些執念,始于對生命的敬畏。第一次在北極冰川崩裂的轟鳴聲中落淚時,第一次見到沙漠邊緣的村莊因缺水而遷徙時,第一次因看到外賣員被困在算法的“道德盲區”…那些瞬間像一根根刺扎進心里,讓我們再也無法用“經濟規律”當作漠視的借口。
當經濟下行寒潮席卷,總有人譏諷ESG是場“偽善者的行為藝術”。但正是這樣的至暗時刻,讓我們看清誰在浪潮退去時裸泳,誰在真正擎著火把前行。ESG不是燒錢做慈善。Wind數據顯示, 2024年A股ESG百強企業平均利潤率比大盤高4.8%,抗風險能力更強。現在入場的企業,正在搶占未來20年的賽道。
當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發生沖突時,真正的長期價值往往藏在日復一日的堅守里。就像內蒙古庫布齊沙漠的治沙人,他們用30年時間把6000平方公里沙地變成綠洲,如今光伏發電、生態旅游等產業年收入超300億元。今天種下的 “每一棵樹”,都在為未來的生機蓄力。
或許窮盡此生也筑不起ESG的理想國,但那又如何?正如魯米在風中詰問:“你生而有翼,為何甘愿終生爬行?”這般近乎偏執的堅持,或許只是想在百年后的某個清晨,指著泛黃的工作日志對孩子說:“你看,我們曾試圖把傾斜的世界輕輕扶正?!?/p>
每一年這個時候就像交一場卷,在年底復盤和新年戰略的交錯口,我們今年有了很多戰略的決策,關于“做”和“不做”。因為太珍惜著陸這個IP,我在對外發聲的時候,總是特別謹慎、特別呵護。以至于,有時候公眾誤認為,著陸本身就只有一個公眾號。很多個時候,聊起來我們在做的事情,對面的人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是你們做的,完全不知道!你們自己都沒有說!
轉眼三年過去了,細數這三年做的事情,從大家所熟悉的內容文章、品牌策劃,到工作坊、沙龍、論壇、話劇,再到技術創新、把技術融入到全媒體平臺中,甚至是建言獻策、參與到政府的決策當中去,我們一樣沒有落下。
而在今年這個時間,AI大火,人們似乎陷入了一種存在主義焦慮,“____到底有沒有用?”
萬幸的是,我們還有用。
AI可以替代掉那些重復性的勞動,但是替代不了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鮮活、靈動的,不死不滅的。而很多關于前瞻性議題的討論,其實是人們一次次的追問得出來的。Deepseek的深度思考確實讓人嘆為觀止,但對于新鮮的事物和復雜的宇宙,AI能提出一個個深刻的問題嗎?目前還不能(雖然我也期待未來有一天被打臉)。
回到ESG這個領域本身,我們在做的事情,也許不是告訴人們“是什么”,但我們一直在問,“為什么”“從哪兒來”“還可以是什么?”這份好奇我們也會一直保持下去,就像遵循某種學術傳統那樣。
著陸第四年,還是感謝,感謝作為讀者的一路同行的您,陪伴我們走過了三年的征程。世界在向一個復雜而好玩的方向走去,我們會享受這場游戲,熱熱鬧鬧地,往山花更爛漫的地方走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