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ESG組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141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供應鏈管理、公司治理
7月24日,上海警方通報破獲一起互聯網企業高管受賄案,抓獲7名嫌疑人,涉案金額超4000萬元。
據媒體報道,涉案人員為餓了么前CEO韓鎏(花名昊宸),其于2023年7月起伙同他人,利用物流配送業務管理權收受供應商賄賂。
調查顯示,韓鎏等人通過宴請收受財物,并將贓款分散藏匿。2025年6月,餓了么內部調查發現其涉嫌職務犯罪后主動報案,警方隨后在浙江等地實施抓捕。
公開資料顯示,韓鎏2011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物流工程與供應鏈管理專業,2019年加入阿里巴巴;2022年開始擔任蜂鳥即配(餓了么物流)總裁,2024年3月被任命為餓了么CEO。
據警方調查,從2023年7月開始,韓某(指韓鎏,下同)等三人開始利用管理物流配送業務以及確定供應商準入、清退、考評、補貼發放等職權,為供應商謀取不正當利益。
警方發現向韓某行賄或被其索賄的供應商情況各異。有些供應商因考核不達標,希望通過行賄保留供應商資格;有些則為改善經營狀況,期望通過賄賂獲取更多業務關照。韓某等人則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將業務資源向行賄者傾斜,提供超出平臺運營規則的生意便利,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利益輸送鏈條。
我們有必要從制度層面去考察,為何餓了么會出此貪腐大案?
供應鏈管理失能:權力集中,且篩選標準不透明
從警方披露的信息來看,韓鎏負責的是即時物流板塊的運營體系,其下屬團隊掌握著供應商的準入與淘汰權、城市派單資源的分配權、配送補貼的發放權,以及考核指標的設定權。
這些權力原本應該屬于平臺運營規則或制度設定的范疇。但從實際表現來看,它們卻被高度集中于個人手中,且看上去無人交叉制衡。換句話說,制度并未形成“免疫系統”,也未建立有效的內部監察結構。這就給了那些心懷不軌的供應商可乘之機,只要揣著現金上門“給好處”,就能保住資格,甚至還能得到更多“關照”。
由于內部失察,整個腐敗過程持續了近兩年,餓了么直到2025年初才“內部調查發現線索并移交公安”。
這在ESG上引發的啟示是:一是餓了么內部反舞弊系統的觸發機制存在嚴重延遲;二是高管職位的“絕對權力”依然是ESG治理中被忽略的一塊灰區。
查看餓了么官網,目前僅公示出商家入駐指南,而關于供應商篩選、平臺內部分配權的使用等,則未露出,這意味著平臺可能缺乏透明的合規準入體系,最終給了腐敗以可乘之機。
在筆者的認知中,阿里巴巴近幾年的ESG工作可以說領先同行,但這次卻“踩了雷”。據阿里巴巴2025年ESG報告披露,集團高度重視反貪腐工作,董事會合規及風險委員會負責監督反貪腐。在細項上,設立了獨立舉報渠道,且每財年都會為高風險崗位員工提供培訓。
這次餓了么的貪腐案,給這份ESG報告蒙了羞。
圖源:2025阿里巴巴ESG報告
內部高管貪腐丑聞削弱員工對公司“廉潔文化”的認同,可能導致士氣低落與人才流失。而更重要的影響是,供應商體系遭污染,商家將對餓了么平臺的公平性與誠信度產生質疑,不僅影響已入駐商家持續運營的信心,還為后續招商埋下隱患。
供應鏈既是ESG的披露對象,也是ESG治理能力的落腳點。越是看不見的地方,越應該用制度“照亮”。
更“扁平化”的互聯網,更易滋生腐敗嗎?
出現貪腐問題的大廠不在少數,虎嗅ESG曾在《為何腐敗找上了網易?》一文中指出,互聯網行業貪腐多發因其獨有特性決定。
互聯網企業因其商業模式的創新性和多樣性、數字技術的專業性和前沿性、平臺經濟的商業性和公共性,面臨的廉潔風險更加突出。但涉及供應商篩選相關工作,互聯網公司其實與其他公司沒有區別,本質都是掌握權力或資源的某些員工或者領導,利用職務之便收取賄賂。
中國政法大學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向虎嗅ESG組指出:“互聯網扁平的管理模式能夠為企業帶來強大的創新能力與效率,但其漏洞就在于普通員工獲得的權力較大,導致貪腐機會增多。其中的難點在于企業如何在兼顧效率的同時避免腐敗的產生。”
此外,數字平臺的流量資源、虛擬券、補貼名額具備匿名性和高流轉性,中基層員工通過“暗標價”“甩補貼”等方式獲取巨額非法收益,傳統監管模式難以察覺。
例如此案中的韓鎏受賄手法就極為隱蔽。根據警方通報,韓鎏通過堂弟、配偶等親屬在境外設立的賬戶收受供應商賄賂,包括房產、現金等多種形式。這種通過親屬賬戶進行的“間接受賄”,使得資金流向更加復雜,難以被企業內部審計和外部監管及時發現。
在評論企業貪腐等管理問題時,“壞蘋果理論”和“壞桶理論”經常被提出。“壞蘋果理論”認為白領階層犯罪作出的道德敗壞或違法的行為都是為了個人私利,并將罪責歸咎于冷漠魯莽道德敗壞的領導者、高管。
而壞桶理論則將罪責歸咎于企業環境。如果文化、制度激發的是員工內心的陰暗面,比如自私、貪婪、競爭(比如用不好末尾淘汰),那么將人人自危,欺詐之風更將盛行。
互聯網大廠頻現貪腐背后,個體因素固然存在,但組織結構與文化對腐敗行為具備放大或抑制作用是客觀存在的,并且需要重視。
趙占領認為,治理腐敗的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預防,公司自身盡可能去完善自己的內部的監督機制,一個典型的解決方案是權力分離,但要做到什么程度,需要企業自己去找到效率和反腐之間的平衡點。
二是打擊,互聯網企業內部員工腐敗行為的發生除了跟個人的貪欲有關外,也跟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一定關系。事后打擊反腐,以至于形成震懾效應非常關鍵,其中還包括對員工經常開展反腐教育、員工培訓等等。
筆者認為,同時還需將ESG合規目標與績效掛鉤,設立廉潔KPI與舉報獎勵基金,激勵員工內部監督。如此一來,監督權率先實現了“分權”,企業內部反腐氛圍也就容易建立。否則,當權者的僥幸心理終會占據上風。
餓了么貪腐案給中國互聯網平臺企業敲響了警鐘,一是ESG的“G”不是寫進董事會就完事,而要落實在運營風險最容易出問題的場景。比如供應商管理、人事決策、財務審批、補貼分發這些“執行末梢”。
二是企業必須真正建立“治理責任閉環”——發現問題、報告問題、處理問題、披露問題。否則,反舞弊永遠只是危機公關的尾聲。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20489.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