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阿珂可
編輯、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內推,過去是找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現在,這種選拔制度都蔓延到戀愛領域了。
在互聯網上,找對象這個事兒已經成為鄉土版大眾點評。
無論你的條件有多優秀,都比不過他們前任說的兩個關鍵詞:
談過,推薦。
這場二手前任的交易熱潮,要從一個momo的靈機一動開始講起。
在大概半個月前,她在網上發文抱怨現在談戀愛好難,隨口說了句求姐妹內推前任。
當時大家也沒認真,都把“內推前任”這件事當成抽象文化的產物。人們在調侃的同時還不忘緊跟時事,評論區里里外外都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但連博主都沒想到的是,再次刷新評論區,一群慷慨的菩薩已經在為前任撰寫文書了。
短短幾天,內推前任就發展成了一個神秘的民間組織。他們走的是軍事化的統一管理,組織內紀律分明,帖子格式規整。
首先,封面圖必須用軟件自帶的文字生成器做成。它們不論背景顏色如何,都粗糙得相似。唯一不變的是中間都高掛七個大字“求內推靠譜前任”。
其次,帖子的內容基本遵從下面這個標準模板:
地點,年齡,性別。
想戀愛但是大環境不好,很怕談到身心不健康,有不良嗜好的,求推薦人品好的靠譜前任。(加一句,分手不一定是這個人不好,也可能是異地,家庭不匹配,人生節奏不同,所以不用太驚訝。)
本人愛好很多,熱愛生活,真誠善良,不太會撩,搞不來那些套路。
沒有推薦的話,給避雷不靠譜前任也行,辛苦了姐妹們。
若是更有學術精神的,在文尾加上了參考文獻來源,以表對原帖的尊敬。
而下滑到評論區,就像是打開了招聘軟件的簡歷篩選界面。只需要指尖輕動,就可以無痛收獲一筐在相親市場能闖入T0戰隊的人選們。
這些評論和帖子的內容一樣整齊。他們有自己不成文的默認規定:
無論男女,都必須在身高和年齡任選其一作為開頭,顏值和財富水平作為第二優勢緊跟其后。再加上MBTI和星座,這樣的短短一行字就能把品相勾勒出來。
后面的成分則隨心而動:冷白皮和薄肌是外表的附加分值,而央企和體制則是優先擇偶的象征。如果你的前任有腹肌或者前凸后翹,那么恭喜你,私聊界面大概率能輕易達到消息99+。
如果實在沒得可夸了,簡單的一句“情緒穩定”也能足夠穩固人心。
畢竟是前任說出的話,含金量和路人是完全不能比的。
任何一個出現在這里的人,都對前任的人格魅力如數家珍。不知道還以為闖進了本地的人才市場,優質男女按斤賣。
以上的數字只是最膚淺的互換條件。善良的內推人們還會義務評論前任們的優點和缺點。
大到家庭背景和資產評估,小到家里養了幾條狗,他們都秉承著有問必答的專業服務,以自己的人格擔保信息的完全真實性。
而有人的記憶能力,就連詹姆斯邦德來了都要甘拜下風。
從這里,你不僅能得知這位前任的最新動態,連初中時期在QQ空間曬電動車這樣的細節也能被輕松抓取。
誰說人生沒有觀眾。有了前任們的直訴衷腸,你甚至能提前得知這位人選的上半張臉比下半張臉更黃金。當事人還會傾情附贈一個忠告:建議帶著口罩談。
連短視頻平臺上也秉承著之前的相親格式,開始逐幀分析內推對象了。
只不過,能上小黃車還不被秒搶的人一定是有不少瑕疵的。
比如,有男子氣概體現在一生氣就喜歡動手打人,男人味指的是打完球不洗的臭襪子。秉承著勤儉節約把它掛上二手平臺,賣出50元的高價,即可賜名會“過日子”。
當然,如此嚴格的內推流程也有自己精密的等級劃分對標。
分析一眾前任們的內推文件之后,我們大概可以把正在流通的前任分成以下幾個等級:
99新:家庭和人品無問題,工作穩定,家庭經濟雄厚,性格好,對男/女朋友好;
9成新:家庭和人品無問題,工作穩定,性格好,對男/女朋友好;
8成新:家庭和人品無問題,工作或性格有一項不佳,對男/女朋友好;
微瑕:家庭和人品有明顯問題,工作或性格有一項不佳。過往情史有矛盾出現;
全瑕:以上問題皆有,品種為人。
據觀察,在評論區的不少人都覺得99新的復合幾率太高,微瑕以下的不可接受。因此,9成新或8成新的前任才是談戀愛的最優選擇。
于是,在這樣的系統評定下,匹配速度也變得極快。只要在同一IP屬地,善解人意的前任們像是點滿了攻速的丘比特,一味地點擊私聊。
而這個話題大熱之后,連專業人士也被吸引過來摻一腳了。
比如,下面這位離婚律師估計也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有機會誤入歧途,擠進說媒的賽道。
人與人之間的內推效率之高,不禁讓圍觀者感嘆:連鼎盛時期的阿佛洛狄忒來了都得甘拜下風。
比起求內推,更讓大家捉摸不透的,其實是愿為前任作嫁衣裳的這群人。
在座的各位大概都有愛一個人的經歷。試問分手之后,你能坦然接受把他or她拱手讓人嗎?
對于一般人來說,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那又是為什么,評論區里的人能有如此熱情推銷自己的前任呢?
我們姑且可以根據動機猜測一下,把愿意內推前任的人分為兩大門派。
一是純愛派。
這批人的分手不是因為雙方在感情中的矛盾,而是多出于家庭和工作等外部因素。因此,他們表面上美名其曰要做最好的朋友,實際上仍暗藏情愫。
若是再加上一句“如果你介意,我們會斷聯得非常干凈和徹底,請不要擔心”,這短短幾行字簡直就成了新一屆be文學之巔。連疼痛文學老祖郭敬明看了都得佩服這婉轉的筆法。
二是惜才派。
這批人心思正直。作為分手后能做朋友的堅定擁護者,他們堅信只要自己足夠真誠,就可以打出與前任的雙贏結局。
為了讓前任的底氣再足一些,他們甚至把自己譽為伯樂,主打海底撈般的360度全方面服務。
甚至有人還在談著,就已經提前放出分手口風,說自己還能借此機會按照你的喜好定制男友。
和這些人的前任談戀愛,優點是什么都不需要操心,乘涼就好。
缺點是,當對面的人說出“我愿意站出來推薦他,是因為我了解他,知道他有多好,希望他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這句話時,你需要保證自己以后不會瞎想。
除了上面這群熱心提供reference的人們,還有一部分純恨戰士已經開始在評論區為大家志愿捉鬼了。
“我前任長得很帥,肌肉俱全,富二代,就是有點性病?!?/p>
“有會騙錢的嗎?會的找我內推?!?/p>
“前任偶爾好看偶爾丑陋,不太專一,性能力也不行哦”
這一潛伏在組織中的流派也頗具規模。他們嚴格按照地區行動,立誓要把自己的前任獻祭給大眾。
這種對前任的天然恨意,倒是我們之前所熟悉的敘事。而其中的滋味,大概只有親自談過的人才能了解。
還有更有長遠目光的人,已經在獻祭自己的合法老公了。
當事人在留言中高亮兩次“可以立馬離婚”,還留下一句淡淡的“孩子大了不用管,公婆也快死了”。
她還頗為貼心地勾勒出具體的用戶畫像:適合想要孩子但不想帶孩子的姐妹,供客官們對號入座。
這場鬧劇的最后,想談戀愛的人急得都開始無差別沖鋒。
有一些博主壓根沒有談戀愛的心思,只是復制文案跟風抽象,卻發現該來的沒來,一堆自我內推的人卻紛紛貼上來了。
更逃不了的是,他們打的是無限流戰術。無論主播們在后面解釋多少次,都疏散不了私聊里成群拿著愛的號碼牌的人群。
也許大多數人都在搞抽象,但已經有人成了這亂世中的穆桂英,勇敢選擇了和一對前男女友面基。
不負眾望,博主回來之后連夜寫出小作文diss。重點如下:
1、表面請喝冰拿鐵,實則疑似在博主腹瀉時趁機拉小手;
2、男方本人確實沒雷點,雷點在男方的媽;
3、博主和男方不來電,女方覺得可惜,又把男方撿回去了;
有一些圍觀群眾看明白了:這明明就是舊情未了,拿新人當黏合劑使呢。
而在和幾個求內推的人聊完了之后,我發現她們無論感情現狀和需求如何,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每個人都相信被前任認可的人,在家庭背景、人品、性格這幾個硬性條件上是不會有問題。
連我爸這樣保守的人,也在聽聞這個理由半晌之后表示理解:海選風險太大了嘛。
在網上的輿論中,你也可以感受到人們怨恨已經的情緒。社交媒體,避雷;相親,避雷;約會軟件,避雷。
就連朋友介紹的都不一定靠譜,談之前也要像警犬一樣到處搜集信息,尋找他們是否在哪個角落露出過馬腳。
外表溫和可靠的男人有可能是焦某的顧客,一表人才的留學博士在背后可能是迷奸數人的罪犯。
有跳江的胖貓,也有挖野菜的王寶釧。現在,找一個正常人談戀愛,真是太難了。
于是,千千萬萬個吐槽帖中孕育出一段箴言:好人是不在市場上流通的,尤其是好男人。
因恐懼親密關系的隱藏危險,無數人將這句話奉為神諭。
從這個角度反向思考一下,直接“接”別人認可的前任,似乎是最靠譜的對象來源。
平靜的海面培養不出優秀的選手,順利的感情生活也滋養不出現在的情感大師。
有人在歷經相親磨難后已經大徹大悟,輕飄飄地留下一句:
到這個年紀了,誰的現任又不曾是別人的前任呢?
沒有區別。
在情感被翻來覆去探討的現在,每一個人的擇偶標準都在被社交媒體上的輿論裹挾,陷入一片混亂。
在這片混沌中永恒不變的是,在談戀愛時,我們都理所應當希望對方是一個好男人、一個好女人。
而收前任的人,往往已在相親和交友路上奔波太久。他們已經忘了自己最初的標準是什么,能記住的只有“談”這一目標。
就像一味逐日的夸父,到最后只記得要追上太陽。但目中無他的想法,也會讓人渴死在追求目標的路上。
@林有感
深挖內推前任的現象,更像是現在社會意識形態的鏡像。
在這里,前任并非僅僅是感情上的舊人,更是一個拿得出手的資源。每一條抽象的相親文學背后,其實都是一場巨大的利益互換局:
如果你想要富二代,那就要接受他容易出軌;
如果你想要一個創業天才,就要忍受他沒日沒夜的忙碌;
如果你的要求是體制內,那就要小心隨機降臨的爹味說教。
年上經濟實力豐厚卻控制欲強,年下情緒價值充足卻太愛吃醋。
富有的人少有陪伴,兜里沒幾個子兒的又太黏人。
創一代想要富二代做靠山,富二代卻想找一個顏值過人的。
我們有著等價交換的思想慣性,殊不知,這正是把人進行物化的開端。
相較于傳統的戀愛步驟,人們在感情上也變得更加急功近利。以往推崇的日久生情,如今也被安上了先行的條件篩選。喜歡不再是一瞬間的感覺,而是通過細則羅列而推斷出來的最佳路線。
這樣的情況下,說自己的前任“好”以及想找個“好人”的標準已經變得非常怪異。而這種對情感的異化,則是現代社會階級壓力下的畸形產物。
雷尼·馬格利特《戀人》(1928)
戀愛以及婚姻,在傳統的思想中是可以跨越階級的敘事。在理想的戀愛中,我們總認為地位和背景的差距是抵不過愛情的,但人人明白事實并非如此。
愛在任何時代都是奢侈品,在這個萎靡時刻更是如此。如果說過去還對純愛抱有希望,那么現在則是放棄所有想象,在親密關系中抓緊那塊最安全的礁石。
在《軟階層》一書中,作者徐瑾也認為:我們正處于一個軟階層時代,處在一個全面降級的“低配時代”。因此,在現在的戀愛和婚姻中,本來是基礎的愛情被看作華而不實,戀愛腦更是被全網追打的特質。
羅密歐與朱麗葉(1968)
談戀愛的人更看重門當戶對、資產相當,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先對后愛”的逆向邏輯。
但在習慣性進行條件排列后,人們心底最樸素的訴求反而被淹沒了。
歸根結底,安全感才是擇偶的底層邏輯。正是因為自己內心搖擺不定,判斷力也迷失在了復雜的環境中,所以才需要外界的言論來驗證他人的好壞。
我們正在進入親密關系滑坡的時代。資源互換固然無錯,但需要我們記住的是,愛永遠不是靠提前漏題就能滿分的考卷。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18057.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