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的宏大篇章里,淮海戰役無疑是濃墨重彩的關鍵一頁。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是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的成果,更是543萬支前民工用他們的堅韌、奉獻,推著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集結了80萬兵力,妄圖憑借其優勢兵力和先進裝備守住中原,挽回敗局。而人民解放軍,雖兵力僅有60萬,但士氣高昂,戰略戰術精妙。在這場力量懸殊的較量背后,還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默默支撐著解放軍,那便是廣大的支前民工。
有一組數據,哪怕在7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讀起來仍然感到不可思議。
據《淮海戰役支前記》記載,淮海戰役期間,共出動支前民工543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1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8539只,汽車257輛,向前線運送彈藥1460萬斤、籌運糧食9.6億斤,向后方轉運傷員11萬余名。
淮海戰役規模巨大,地域廣闊,地理環境復雜,作戰方式多樣多變,戰役進程轉換迅速,參戰兵力眾多,這些都給后勤保障帶來巨大的壓力。
戰役伊始,支前民工們就紛紛響應號召,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他們喊著“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送什么”“傾家蕩產也要支援淮海戰役”等極具感召力的口號,推著簡陋的小推車,肩負著沉重的物資,踏上了支援前線的征程。
支前民工
這些小推車,成了他們運送物資的 “利器”,也成了連接前線與后方的關鍵紐帶。每一輛小推車,都承載著對勝利的期望,承載著人民對解放軍的信任與支持。
在運輸途中,支前民工們面臨著重重困難。冬日的寒風刺骨,道路崎嶇泥濘,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為了能盡快將物資送到前線戰士手中,他們日夜兼程,餓了就啃一口干糧,渴了就喝一口涼水。遇到敵人的轟炸和襲擊,他們也毫不畏懼,用自己的身體保護著物資。有的民工甚至在戰火中失去了生命,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后來者。
還記得“華東支前英雄”唐和恩嗎?這個來自山東萊陽的農民,帶領小車隊風餐露宿、晝夜兼程,跑遍了幾乎整個戰場。他隨身帶了一根一米多長的小竹竿,每到一地便把地名用針刻在上面。戰役結束后,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竹竿上刻下了山東、江蘇、安徽3個省88個城鎮和村莊的名稱,總行程長達5000余里。
繪畫中的支前民工
20.6萬副擔架,承載著受傷戰士的希望。擔架隊員們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不顧自身安危,將受傷的戰士及時送往后方救治。他們小心翼翼地抬著擔架,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有力,生怕顛簸到傷員。他們的付出,讓無數戰士得以在后方得到及時治療,重新回到戰場,繼續為勝利而戰。
88.1萬輛大小車輛和挑子30.5萬副,滿載著糧食、彈藥等物資,在支前民工的駕馭下,源源不斷地駛向戰場。這些車輛,有的是破舊的牛車,有的是簡易的板車,但它們都承載著前線最急需的物資。支前民工們不顧路途遙遠,不懼敵人的封鎖,想盡一切辦法將物資送到戰士手中。他們的辛勤付出,讓解放軍戰士們在戰場上有了充足的物資保障,得以保持強大的戰斗力。
支前民工
76.7萬頭牲畜,同樣為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它們或是拉著沉重的物資,或是馱著傷員,在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牲畜,在支前民工的悉心照料下,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前線與后方之間,為戰役的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9.6億斤糧食,是戰士們的生命之源。支前民工們不辭辛勞地將糧食運往前線,讓戰士們能夠吃飽飯,有力氣戰斗。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每一斤糧食都飽含著人民的深情厚誼。正是這些糧食,讓解放軍戰士們在艱苦的戰斗中保持著旺盛的斗志,為最終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不無感慨地說。這句話道出了淮海戰役乃至于解放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沒錯,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543萬支前民工,用他們的小推車,為解放軍鋪就了一條勝利之路。他們的奉獻精神,詮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真理。這場用小推車推出的勝利,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