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么著《道德經》?根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因為周王室衰微而決定隱居,途徑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請求而作《道德經》。
《史記》原文是:“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近代以來,在疑古思潮的沖擊下,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質疑甚至否定中國古代典籍,被尊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因為其強大影響力而首當其沖,他們否定《史記》的記載,否定《道德經》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所作,而認為《道德經》是戰國時期的人經過長期整理編纂而成,并非一人一時之作。
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一號戰國楚墓一下子出土了三種版本的《道德經》,不但實證《道德經》成書的時間至少在戰國中期以前,而且也證明早在戰國時期時人就已經對《道德經》展開了深入研究。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用不同字體抄寫的《帛書道德經》。與通行《道德經》道經在前、德經在后不同,《帛書道德經》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并且在內容上也有諸多不同之處,一時間成為許多專家學者和《道德經》愛好者研究的對象。有人甚至認為《帛書道德經》才是《道德經》的本來面目,才是真正的老子所著《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在中國文化史上地位可謂是“易經之下,萬經之上”。要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道德經》的哲學思想,要了解《道德經》就不能不讀一讀《帛書道德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