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春晴》
【唐】任翻
楚國多春雨,柴門喜晚晴。
幽人臨水坐,好鳥隔花鳴。
野色臨空闊,江流接海平。
門前到溪路,今夜月分明。
任翻,晚唐詩人,活躍于唐會昌年間(841年—846年)。也叫任蕃、任藩,江東人,出身貧寒,舉進士不第,從此放浪江湖,吟詩彈琴自娛。
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記載,任藩落第后,曾經拜見主考官。說:“我本是窮鄉僻壤之人,不遠萬里,徒步前來,參加科考,沒想到卻沒有中舉,難道侍郎您沒聽說過江東任藩嗎?雖然家里貧寒,可是苦吟不懈,怎么能就如此令他又徒步走回去呢?如果這樣,我以后就再也不參加科考了。”主考官感到有點羞慚,然而木已成舟,于是任藩從此流落江湖。
任藩才情高格,詩風清雅,代表作有《宿巾子山禪寺》、《洛陽道》等。關于《宿巾子山禪寺》詩,還有著名的任藩改字的故事。《唐才子傳》也有記述,說的是任藩游覽浙江天臺巾子峰,借景生情,于是題寺壁間云:
絕頂新秋生夜涼,
鶴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開竹房。
然而離開天臺山百余里后,仔細苦吟,感覺把“一”改成“半”,更為妥帖。于是立即返回,結果回去一看,題詩已經被人改成“半”,于是任藩感嘆道:“臺州有人”。由于這首詩非常有名,因而再無人題詩。后人贊道:“任蕃題后無人繼,寂寞空山二百年。”
任藩的《洛陽道》詩也很有哲理。詩人看到人們往來奔波,起早貪黑,有家不歸,都是為了追求富貴。而且貪心不盡,“求富江海狹,取貴山岳小。”因而對之進行鞭笞:
《洛陽道》
憧憧洛陽道,塵下生春草。
行者豈無家,無人在家老。
雞鳴前結束,爭去恐不早。
百年路傍盡,白日車中曉。
求富江海狹,取貴山岳小。
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
我們這篇文首選的《春晴》,也是任藩的代表作。描寫了江南雨后天晴的春天景色,眼界開闊,描寫細膩,清新雅致,膾炙人口,下面我們就略作賞析。
“楚國多春雨,柴門喜晚晴。”楚國一般泛指湖北地區,春天經常下雨,陰雨綿綿。詩人隱居在荊楚鄉間,非常欣喜地看到黃昏雨后天晴,心情非常爽朗。
“幽人臨水坐,好鳥隔花鳴。”“幽人”:指隱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孔穎達疏:“幽人貞吉者,既無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這里是詩人自喻。詩人臨水而坐,鳥兒隔著花木鳴叫,感覺非常愜意。
“野色臨空闊,江流接海平。”黃昏時分,雨后天晴,舉目遠望,山野非常空曠,長江之水,奔騰不息,向大海方向涌去,連天一線,氣勢非凡。
“門前到溪路,今夜月分明。”從門前到溪邊的道路,在光潔的月色照耀下,非常明亮。
任藩這首《春晴》,從簡單的身邊景物入手,以詩人的眼光為視角。由近及遠,由天到地,又由遠及近,仿佛在揮毫潑墨,盡情渲染。春雨、柴扉、遠山、江流、月光、隱士、鳥鳴,交織成一幅春天雨后美景圖畫。該詩平中見奇,清新格致;簡潔生動,含蓄雋永;恢宏遼闊,意境深遠,輕描淡寫,氣定神閑。這在晚唐比較頹廢的風格中,當屬獨樹一幟。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2020/2/19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