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eepSeek的爆火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
未來自己的職業是不是很容易被AI替代?
而這本《AI未來進行式》
早在之前就預測到了這一現象
不止如此
這本書還分析了
AI存在明顯不足的三大短板
即便到了2042年
AI可能仍然無法完全掌握這些能力
快來看一看:
AI無法掌握的能力
第一,創造力。AI不具備進行創造、構思以及戰略性規劃的能力。盡管AI非常擅長針對單一領域的任務進行優化,使目標函數達到最優值,但它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無法跨領域構思,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也難以具備那些對人類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識。
第二,同理心。AI沒有“同情”“關愛”之類的“感同身受”的感覺,無法在情感方面實現與人類的真正互動,無法給他人帶去關懷。
盡管目前科研人員已經致力于改進AI在這一方面的缺陷,但人類在需要情感互動的時候,仍然很難從一個機器人的身上得到心里所期待的真心的關懷,收獲心靈上的慰藉。這也就是所謂的不夠“人性化”。
第三,靈活性。AI和機器人技術無法完成一些精確而復雜的體力工作,如靈巧的手眼協作。此外,AI還難以很好地應對未知的或非結構化的空間,并在其中執行工作任務,尤其是它觀察不到的空間。
什么工作不會被替代呢
本書作者李開復博士列出的10大“抗打”職業:
1. 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社工和婚姻咨詢師
這些職業都需要極強的溝通技巧、共情能力以及獲取客戶信任的能力。
2. 治療師(職業治療、物理治療、按摩)
靈巧度是AI面臨的挑戰之一。
3. 醫療護理人員
AI可以接手醫療行業內的分析性工作,而醫療護理工作將更多轉向關懷、陪伴、支持和鼓勵方面。
4. AI研究員和工程師
AI的發展勢必會帶來AI崗位的猛增。
5. 小說作家講
原創型的故事是創造力的最高體現形式之一,也是AI的弱項所在。
6. 老師
DeepSeek已經引發了教育界的擔憂,我更認為老師的任務絕對不僅僅是重復性地傳遞標準化的知識,在人工智能時代,AI將成為老師們和教育行業的左膀右臂。
7. 刑事辯護律師
頂尖律師們大可不必擔心會丟了工作。
8. 計算機工程師
9. 科學家
科學家是將人類創造力發揮到極致的行業。
10.管理者(真正的領導者)
好的管理者往往具備極佳的人際互動技巧。
沒有被寫到的朋友先不要慌張
這本《AI未來進行式》中還給出了在高速發展的AI時代,打工人逆風翻盤的進階指南:
把“3R”作為人類應對AI經濟變革的途徑,即二次學習(Relearn)、二次定義(Recalibrate)和二次復興 (Renaissance)。3R是我們迎接時代挑戰時可以努力的方向。
二次學習(Relearn)
我們應該發出嚴正警告,喚醒那些正踩在失業懸崖邊緣的人們,鼓勵他們主動出擊,重新學習。
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人類的工作是AI難以勝任的,特別是那些需要創造力、復雜工藝、社交技巧以及依賴人工操作AI工具的工作。我們可以倡導人們積極投入二次學習,幫助他們掌握從事此類工作的(新)技能,為適應AI新經濟下的新型工作場景做好準備。
職業培訓機構需要盡快重設課程,增加AI時代可持續就業的培訓科目;政府可以為這些培訓提供獎勵和補貼;企業可以參考類似于亞馬遜職業選擇計劃(Career Choice Program)的方案,設立專項經費,資助員工參加職業再造培訓項目,幫助員工獲得飛機維修技師、電腦輔助設計師、醫療護理師等職業的資格許可證。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財富的增長和壽命的延長,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性工作將成為社會的剛性需求,其重要性與需求量都會水漲船高,例如,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要實現聯合國“人人享有良好的健康和福祉”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醫護人員的需求缺口將高達1800萬人。過去,這類關懷型職業在社會上一直不被重視,薪酬也普遍偏低,但以后,這些“以人為本”的職業將成為AI新經濟運行的基石,值得更多的人考慮通過二次學習來投入其中。
為了進一步緩解人力資源供需失衡,我們甚至可以考慮把目前“志愿者服務”類型的工作調整為全職薪酬型工作,諸如獻血中心服務人員、寄養服務提供者、夏令營老師、心理咨詢師等,也包括一些為了照顧家中老人不得不離開職場的成年人。另外,可以預見的是,自動化時代一旦到來,社會將需要大批志愿者為失業人員提供熱線咨詢,幫助他們解決在職場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疑慮和困難,排解心理壓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失業所導致的社會問題的發生。這些志愿者也應當獲得合理的報酬和社會的認可。
二次定義(Recalibrate)
除了重新學習職業技能,我們還需要結合各類AI工具,重新調整工作崗位的“人機協作”模式。因此,對于不少職業的工作方式乃至工作內容,我們需要重新進行定義。
信息化革命在短短幾十年內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使用電腦上的各種軟件是當今普遍的人機協作模式。在AI時代,各行各業將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進化”:AI可以測算出不同條件下的沙盤推演結果;可以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計算,量化顯示工作任務的最優解;也可以協助不同行業優化工作流程,完成日常的重復性事務。我認為,很難出現單一通用型的AI工具,我們必須針對各個行業提供特定的解決問題的應用程序,如此,舉凡藥物分子研發、營銷廣告策劃、新聞信息核實等任務,都能通過高度定制化的AI工具來實現。
當我們對一些職業進行二次定義,充分把“以人為本”的人性特質和AI善于優化的技術優勢深度結合起來之后,許多工作將被重塑,不少新興崗位也將被創造出來。
在AI時代的人機協作中,AI和人類合理分工、各展所長,AI可以既智能又高效地承擔起各種重復性任務,由此,人類從業者得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需要溫情、創意、策略的人文層面的工作上,從而產生1+1>2的合作效應。舉例來說,人們生病了,最信任的仍然是人類醫生,由于醫生可以使用專業的AI醫療診斷工具,快速準確地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所以他們能騰出充裕的時間和患者深入探討病情,撫慰他們的心靈。醫生的職業角色也將因此被二次定義為“關愛型醫生”。
正如移動互聯網催生了“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等職業,AI的崛起也創造了很多全新的職業,目前已經有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數據標注員、機器人維修員等。我們應該時刻關注AI新經濟進程中涌現出的新興職業,確保公眾掌握就業情況,并且為他們提供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
二次復興 (Renaissance)
有了得當的培訓和稱心的工具,我們可以期待又一次“文藝復興”的到來——由AI催生的人類釋放激情、創造力迸發、人性升華的新高峰。
中國歷史上有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元曲,濫觴于意大利的歐洲文藝復興則誕生了輝煌的文學、音樂、建筑、雕塑,這些作品在數百年后仍被人贊頌。那么,AI新經濟將會激蕩出怎樣的人文復興?
AI視覺工具將成為繪畫、雕塑及攝影藝術家們的得力助手,可以按照他們的指示創作、完善作品。AI文字工具可以輔助小說家、詩人、記者,為寫作注入新的靈感。AI可以幫助教師批改作業和試卷,讓教師把時間和精力節約出來,去設計嶄新的課程課件,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傳遞標準化知識(信息),讓教師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學生進行個性化互動上,這樣,他們才能成為AI時代的教育家。
如果讓我預言這場由科技進步引發的“二次復興”將具有什么意義,我想借用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名言:“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我的兒子們才有研究數學和哲學的自由。我的兒子們應該去研究數學、哲學、地理、自然史、造船、航海、商務和農業,為的是使他們的孩子有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筑、雕塑、織繡和瓷藝的權利。”
我們要相信,人活在世上不應庸庸碌碌、日復一日地做一些重復性的工作,更不應讓我們的后代再繼續這個輪回。
我們要相信,生命的意義遠遠超越了對財富的獲取和傳承。AI可以幫助我們擁有舒適的生活,可以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自我,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恐懼、虛榮和貪婪,幫助我們勇敢地追求愛、追求夢想。我們要相信,我們絕對有能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探索全新的世界,思考人何以為人,以及人生的意義。
我們要相信,AI的故事是攸關人類未來的故事。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我們就有機會聯手在未來譜寫人類與AI和諧共生的樂章。毫無疑問,這必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共同成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