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第二次訪問蘇聯。某一天的午后,他抽空到莫斯科大學會見了中國留學生。當時莫斯科大學的禮堂里人山人海,就連禮堂兩邊的廊柱之間都站滿了人。
當天傍晚18點,毛主席面帶微笑走進禮堂,向學員們揮著手,大步邁上了講臺。只見他取過桌子上的涼水瓶,先替自己倒了一杯水,然后“以水代酒”敬向在場的師生們,一飲而盡。
接著,毛主席就說出了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語:“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毛主席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雷鳴般的掌聲淹沒了。
這是因為毛主席講話帶有濃重的湖南口音,在場的學生們其實沒有聽太明白。于是他又停頓了一下,轉身問工作人員,“世界”這個詞用俄語該怎么說?工作人員告訴毛主席,“米爾”。
于是毛主席就把剛才講過的話又重述了一遍:“米爾是你們的,當然,我們還在,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前途是你們的,世界的前途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當時毛主席的這段話極大地鼓舞了在場的留學生,后來這段話傳回了中國,六十年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報效國家、民族的青年。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一個人,或者是一代人生存時定下的“終極理想”,必須,也只能由他們的后來者去完成。
希望在年輕人身上,這個認識在如今的人看來很平常,但是毛主席當時說的那段話,為什么會給我們那么大鼓舞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說這段話的人的身份是新中國的最高領袖,而非普通人。
華夏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涌現過無數個朝代,每一個朝代都有統治者和君王。
然而這些封建時代的君主,從來只會把老百姓當成奴隸,或者是生產工具,絕無可能將青年人稱為“國家和世界的希望”。至于稱老百姓為“太陽”的事情,就更加不可能發生了。
古人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所以在古時候,天上的“太陽”是皇帝和君主的象征。譬如,《易傳》中提出“圣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禮統》里說的“日者,人君之象”。
毛主席稱留學生們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這件事情說明他雖然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卻從來沒有以國家的君主自居。
毛主席是一個無比虔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一直以“為人民服務”為自己行事的宗旨,把自己當成人民的公仆。他不止一次重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度里,人民永遠是國家的主人!
“太陽”是人民,人民即國家的主人,青年學生們是中國人民的兒女,故此說他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他們是國家的希望。
根據《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1995年版)的統計,從秦朝到清朝,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421位皇帝。這些人再加上民國的那二十二個“總統”,大概443人。
這四百多人在位時,從來沒有哪一位說過類似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講的那段話。看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為什么呢?
《晏子春秋》中有一個“牛山之悲”的經典故事,講述的是齊國外交官晏子陪同齊景公及一眾大臣爬山時發生的事情。
當時齊景公登上高處,極目遠望,看到江山如畫、風景壯麗,不禁感嘆道:“美哉國乎!若何去此而死也?”唉呀,這個國家如此美麗,我怎么舍得因死亡而離開它呢?
齊景公說著說著便哭了起來,當時,他身邊的大臣們見狀也紛紛落淚,有些人甚至表現得比齊景公還要傷心。此時,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
齊景公看到后非常憤怒,責問晏子為何如此態度。晏子回答道:“使賢者不死,則太公、桓公常守之矣;勇者不死,則莊公、靈公常守之矣,吾君安得此位乎?”
晏子說:假使前輩的賢主、明君都不死,太公、桓公等還在世,那還輪得到你當國君呢!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大多未能參透這個生死至理。
還有一些人是想明白的,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但是也不會為人民著想,只會為自己的小家打算,活著時想著怎么斂財,死后想著把江山和財富都傳給自家的子女。
毛主席與他們截然不同,他的“生死觀”源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他不信鬼神,也不相信人能長生不老。所以當留學生們聽到他的發言,激動得鼓掌歡呼“毛主席萬歲”時,他就對學生們說:
人沒有不會死的,哪一個兩千年前的人可以活到現在呢?人們不斷地誕生和死亡,一代傳一代,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我計劃再活十年,爭取十五年就行了。
毛主席在生死問題上非常灑脫,在個人財產問題上更是視富貴如浮云。國家實行工資制時,他最初的工資是600元,后來因國家經濟困難,他又主動帶頭降薪至400元。
五、六十年代,《毛澤東選集》和《毛主席詩詞》的出版給他帶來了上百萬元的稿費收入(這些稿費到80年代初已積累至157萬人民幣)。然而,這些錢最后又全部上交給了國家。
毛主席去世之后,他在世的三個子女,最后只是各自領到了8000元人民幣、一臺冰箱,以及一臺彩電。汪東興當年曾建議毛主席把這些錢從國務院下屬的“中辦特會室”取出來,將來留給孩子們。
但是毛主席說,這些稿費不是我的,是人民的。至于兒女們,他們自己有手有腳,可以通過勞動自食其力。
1944年,毛主席在一個追悼會上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在這篇文章中,他對自己和干部進行了“定位”,他說:“人民群眾是主人,干部是勤務員,是人民的公仆。”
毛主席一生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他將知與行統一起來,不僅口頭上這樣說,實際行動中也確實這樣去做。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當時全中國的青年人聽到毛主席的那番話,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中國的青年人,不僅為個人而活,更是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世界有更好的未來而活。這樣一想,歷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了。因此這番話才可以激勵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毛主席將中國青年形象地比喻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這一比喻如同一股強大的動力,在過去的六十年間,激勵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終秉持著一種“主人翁精神”。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毛主席的話語能如此深刻地鼓舞人心呢?在之前的闡述中,我們已經從毛主席的個人信仰和“為人民服務”的謙遜態度進行了深入探討。
但是在此,我還想進一步指出,毛主席的言行舉止,實際上為我們的青年人提供了心理學上的強大“內在動機”。
誠然,金錢與財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人們的斗志,但是這些物質層面的欲望,終究只是人們行事的“外在動機”。而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外在動機”的持久性往往無法與“信仰”、“信念”等“內在動機”相提并論。
毛主席明確指出,青年人才是國家的主人,他們不僅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更是世界人民的希望所在。當學生們聽到這番話時,他們深感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正是這份責任感,成為了這些青年人持久奮斗的“內在動機”,也讓他們作為國家“主人翁”的信念愈發堅定。
自毛主席發表這番言論以來的幾十年間,無論中國經歷了怎樣的風雨,青年人始終保持著堅定的自信心與責任感。
我們期待著,未來的“10后、20后”的小朋友們,也能在適當的時機讀到毛主席的這段話,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從中獲得同樣的鼓舞與力量。
- 參考資料:
- 《1957年毛澤東接見留蘇學生趣聞》——《福建黨史月刊》,2013.11.10;
- 《奮進年代 歲月無痕》——《光明日報》,2007.11.13;
- 《太珍貴了!毛主席用湖南話在莫斯科大學演講》——《新湖南》,2018.12.14;
- 《全球連線|@青年們!這些領袖寄語 溫暖了我們的青春歲月》——《新華社國際》,2021.05.04
- 《“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毛主席這句話激蕩時空60年》——《華聲在線》,2017.11.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