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篇章,細數人類戰爭史上的各類戰役,永遠都不能繞開的一場戰爭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在整個二戰當中,全世界軍民傷亡人數達9000余萬人,約1.3億人受傷。這場戰爭不僅讓世界各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各國人民也同樣遭受巨大的災難。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日,簽訂投降協議書。世界各國為了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抓緊恢復因二戰造成的國內經濟損失,紛紛接受日本的投降,并準備將所有境內日軍遣返回日本。
但有一個國家,非但不肯接受日本投降,還在東京審判上強烈要求必須處死裕仁天皇,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要求處死天皇的國家。除此之外,他們還向法庭遞交了一份包含100人的甲級戰犯的名單,名單人數是中國的3倍之多,要求法庭必須對這些戰犯給予最嚴厲的審判。后來當處死日本天皇的要求被拒絕后,他們一怒之下處決了國內全部乙丙級戰犯共計140余名。在此之前,他們還坑殺了整整19萬日軍,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
那么澳大利亞跟日本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讓澳大利亞如此仇恨日本呢?這一切還要從1940年的春天開始說起。
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0年,美國為了鞏固其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開始派遣海軍部隊駐扎珍珠港。為了遏制日本的軍事實力,美軍以此為據點,阻斷了日本進口能源的途徑。這讓本就石油資源匱乏的日本更是雪上加霜,嚴重阻礙了日本瘋狂侵略的腳步。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山本五十六秘密策劃了偷襲珍珠港事件,重創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并迅速出兵東南亞,開始掠奪東南亞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
日本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各同盟國的注意,尤其是英國方面。要知道在二戰之前,東南亞地區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此舉無疑是對大英帝國的瘋狂挑釁,惹得英國極為不快。為了維護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利益,同時為了遏制日本侵略勢力的擴張,英國決定派出軍隊遠赴東南亞地區和日軍戰斗,而跟在后面的正是澳大利亞。
日本俘虜澳大利亞軍人
只是讓澳大利亞沒有想到的是,日軍僅僅只用了一天,就擊潰了英國在東南亞駐扎的軍隊,還成功俘虜了13萬人,其中就有15000名澳大利亞軍人。正常情況下,根據國際《日內瓦公約》有關條例,即便這些人被俘虜作為拘留國的日本也應對戰俘負責,給予適當的人道待遇和保護。但是日本并沒有遵守《日內瓦公約》,而是殘忍地殺害了這些俘虜,最終澳軍15000人無一人幸免。日本的殘酷行徑,引起了澳大利亞政府的強烈憤慨,他們發誓一定要讓日本血債血償。日澳兩國之間的梁子就這樣結下了,澳大利亞方也一直在等待機會報仇雪恨,美國出兵太平洋就給了澳大利亞這樣一個契機。
原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計劃讓美國駐扎在珍珠港的力量遭受巨大損失。在經過短暫的休整后,美國就開始向太平洋戰場大量進軍,準備給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一個沉重的教訓。嗅到機會的澳大利亞方,主動將自己的港口拿出來給美軍入住休整,這個港口就是有“通往亞洲大門”之稱的達爾文港,企圖借美國之手重創日本從而達到復仇的目的。
而日本方面,為了緩解太平洋戰爭的緊張局面,切斷美澳兩國之間的聯系,就一直試圖摧毀達爾文港,再一次復制珍珠港事件的輝煌戰果。但是澳大利亞方和同盟國早有防范,他們聯合駐扎在達爾文港的軍隊就有1.5萬人。面對這樣的軍事力量,日本想摧毀達爾文港也非易事。但是日本并沒有急著進攻,而是耐心等待機會。
1942年初,澳大利亞空軍被派遣到歐洲、北非和中東協助英國作戰,當時留在達爾文港的只有11架P-40E戰斗機和5架沒有戰斗力的教練機,以及6架老舊的轟炸機,防空力量遭到極大削弱。同時,地面上連一架能打倒飛機的大口徑重炮也沒有。如此空虛的防御力量,讓日軍意識到此時正是進攻達爾文港的最好時機。
日軍轟炸達爾文港
1942年2月19日,日軍出動4艘航母、242架轟炸機和戰斗機,向達爾文港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日軍在進攻之前全部關閉無線電,使得澳大利亞部隊的雷達無法監測到他們。直到日軍迫近時,戰斗機發出的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才引起駐扎在達爾文港部隊的注意,但是為時已晚。
日本密集的火力從天空中傾瀉而下,紛紛砸向達爾文港。反應不及的駐扎部隊根本來不及應對,也就無法有效組織對日軍的有效打擊。再加上日軍此次侵襲,投入了比偷襲珍珠港時更多的炮彈,也讓日軍此次的進攻顯得更有成效。
此次日軍偷襲達爾文港,共造成700余人死亡,其中包括200余名平民,整個達爾文港被夷為平地。新仇加上舊恨,徹底點燃了澳大利亞軍民心中的怒火,也讓澳大利亞政府更加堅定了要與日本決一死戰的決心。
隨即,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在全國大范圍內進行征兵,一心要積蓄力量讓日本還以顏色。澳大利亞民眾也沒有讓政府失望,120萬的適齡男性就有60萬人踴躍加入了政府軍隊,剩下的人則留作備用,隨時補充兵力。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還召回了在全世界各地作戰的精銳部隊,并開始大量購買先進武器,一場兩國之間的曠日大戰蓄勢待發。
1943年6月,日軍發兵進攻新幾內亞島,準備占領這個太平洋第一大島,并以此為跳板,割斷美澳兩國之間的聯系,從而達成攻占整個澳大利亞的戰略目標。
新幾內亞戰爭
同年,1.3萬日軍在新幾內亞的北海岸登陸。他們沿著叢林中崎嶇的小道,翻越兩千多米的山峰,準備進攻位于澳大利亞南海岸的莫斯比港。沒曾想,剛剛進入澳大利亞茂密的叢林,就迎來蟄伏已久的澳大利亞軍隊的迎頭痛擊,雙方剛一碰面就爆發了極其慘烈的戰斗。面對有著血海深仇的日軍,澳大利亞軍隊表現出了強烈的戰斗欲望和悍不畏死的戰斗精神。他們爭先向日軍發動了猛烈的沖鋒,每次擊倒日軍以后,還不忘在他們身上補上兩槍。至于日本傷員,澳大利亞同樣是效仿日本,將他們全部殺死。
面對澳大利亞軍隊的瘋狂進攻,以武士道精神聞名世界的日本軍隊同樣發起了悍不畏死的反擊,雙方在這里爆發了極其慘烈的戰斗。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后派遣20萬軍隊進入澳大利亞,而澳大利亞則是舉全國之力與日本進行抗衡。
一開始,日軍憑借著豐富的戰斗經驗,在戰場上獲得不小的優勢,將澳軍打得節節敗退,但很快雙方之間的攻守態勢就發生了轉變。隨著戰爭的進行,日軍的疲態越來越明顯。而本土作戰的澳大利亞軍隊,依托主場優勢,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在戰場上獲得越來越多的主動權。再加上背靠祖國,擁有源源不斷的補給,可以更加長久地與日軍抗擊。反觀日本,千里迢迢而來,一心只想速戰速決,所帶補給本就不多。美軍上將麥克阿瑟還派軍突襲了日本的后勤補給部隊,這對前線作戰的日本士兵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美軍還向澳大利亞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兵力支援。依靠美國強大的火力支持,澳大利亞方轉守為攻,也讓日軍嘗嘗美國炮彈的厲害。最后,20萬日軍為了保持有生力量,不得不挖防空洞來躲避澳大利亞軍隊猛烈的炮火襲擊。但是此次,日軍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就在戰爭一邊倒的情況下,美澳雙方卻暫停了火力襲擊,改為圍困日軍。原來新幾內亞島屬于熱帶氣候,日軍挖的防空洞內不僅潮濕悶熱,而且蛇蟲鼠蟻眾多。再加上日軍傷員較多,所以整個日軍成為了病毒滋生泛濫的溫床,因為傷口感染和傳染病致死的日本士兵數不勝數。而僥幸活下來的人由于經常見不到陽光,又常年處于潮濕的環境,所以身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潰爛,有的人身上甚至都生蟲生蛆了。而日軍長時間被困,口糧已經見底了,周圍任何能吃的早就被他們席卷一空。后來為了填飽肚子,他們甚至還盯上了死去的尸體。
新幾內亞中被俘虜的日本士兵
在長達2年多的新幾內亞戰爭中,日本20余萬兵力折損了90%多,其中有近16萬日軍更是連尸體都找不到。整個新幾內亞最后只剩下1萬余名士兵幸存。日本強加給澳大利亞軍民的痛苦,澳大利亞用一種更加血腥的方式還了回去。
1945年日本投降,余怒未消的澳大利亞仍然覺得日本投降不足以償還他們在戰爭中犯下的罪孽,所以才會有請求處死天皇和槍斃戰犯的行為。除此之外,澳大利亞還在國內修建了一座二戰紀念館,不僅大量陳列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還利用投影儀將日本的國旗投放到博物館門口,讓每個進入博物館參觀的人都踩著日本的國旗。
殺人者,恒人殺之。或許連日本自己都沒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給澳大利亞人民帶來了怎樣的沉痛,才會讓澳大利亞如此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