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議會選舉將于2月23日舉行,最新民調顯示,成立僅12年的極右翼“網紅”政黨德國選擇黨(AfD)在經歷戲劇性支持率“過山車”后保持了自2021年上屆選舉以來的升勢,有望成為議會第二大黨。
兩份民調 一個結論
2月19日公布的、由YouGov為德新社所作民調暨MRP“最終(選前最后一次)預測”顯示,中右翼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將獲得29.9%選票(高于上屆的24%),在總計630個議席的德國議會獲得220席(選前196席);德國選擇黨將獲得19.7%的選票(上屆10%)和145個議席(選前76席),成為議會第二大黨,并創下該黨自2012年成立以來的最好聯邦選舉表現;現最大執政黨社民黨(SPD)將獲得15.0%選票(上屆高達26%和115個議席(選前多達207個)退居第三;第二大執政黨綠黨(Greens)將以12.7%選票和94個議席列第四;左翼黨(Linke)、薩拉瓦根克內西特聯盟 (BSW,極左翼但反移民,上屆選舉后從左翼黨分裂而來)和去年11月前的第三大執政黨自民黨(FDP)將分別獲得7.5%、4.6%和4.5%選票。
由于德國采取比例代表制,每個選民都會同時投出“選人”和“選黨”兩張票,但只有得票率超過5%且贏得至少3個選區的政黨才能獲得聯邦議會議席,因此得票率預測徘徊在5%上下的左翼黨、BSW和自民黨能否獲得議席都在兩可間,而多或少一個議會黨團將對選舉后組閣和德國政治運作格局產生重大變數,以左翼黨為例,如果保住民調預測的7.5%選票,他們將獲得55個議席,反之若得票率為4.99%,則連一席都沒有。
近幾年風頭正勁的德國選擇黨及其黨領魏德爾(Alice Weidel.)的民意和人氣可謂坐了個戲劇性的過山車:去年12月底起接連在馬格德堡圣誕市場、阿沙芬堡和慕尼黑近阿沙芬堡發難民背景的群死群傷重大突發事件,令大打“反移民”和“反犯罪”旗號的選擇黨和魏德爾人氣扶搖直上,甚至在某些有傾向性網絡評論中大有問鼎之勢;但今年1月29日,基民盟/基社盟在事實上獲得選擇黨合作前提下通過針對執政聯盟和政府的5點“加強邊界防控”議案,此后該黨高層(如基民盟副主席卡斯滕.林內曼)發表疑似不排除與選擇黨合作的模糊宣言,被質疑有意踩過“任何政黨不得與極端黨派合作”政治底線,引來前總理默克爾等帶頭駁斥,選擇黨和魏德爾聲勢“大跳水”;但隨著選舉日的臨近,二者的人氣和支持率又迅速觸底反彈。一番折騰后選擇黨支持率僅比2024年6月高出3.9%個百分點,明顯低于此前最大膽的預期,但已重拾升勢。
該民調顯示,已做好選擇的選民占比不過38%,而多達27%的選民至今拿不定主意(其中7%甚至打算投票日當天再拿主意),這意味著此次選舉在德國選制下變數大增。】
另一項稍早(2月14日)公布的、由德國之聲電臺(DW)所作民調顯示,基民盟/基社盟得票率將達32%,選擇黨21%居第二,社民黨14%居第三,綠黨14%、左翼黨6%、BSW4.5%、自民黨4.0%仍徘徊在“生死線”上下,數據雖有差異,但結論與趨勢幾乎與YouGov如出一轍。
即一個懸念——誰來擔綱組閣和一個疑問——選擇黨在成為議會第二大黨后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極右翼的得與傳統政黨的失
正如許多分析家所指出的,12年前初初成立的選擇黨還是個以反歐元為主要綱領、極右翼色彩不甚明顯的政黨,但如今已“右”到連歐洲“同類”都害怕的地步(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FN領袖勒龐2024年動議將該黨逐出極右翼在歐洲議會的黨團聯盟“愛國者歐洲”),德國法院日前裁定,公開指責該黨重要領袖霍克為“法西斯分子”不構成誹謗。如今魏德爾的選舉造勢中大談“社會徹底改造”、“立即退出歐盟”、“封鎖邊界”,并毫不避諱對穆斯林等群體的“另眼相看”,其反移民口號也“升級”到連“不能同化的已入籍者”也不放過的地步。在原東德的部分地區,地方性選擇黨外圍組織和新納粹團體合作已毫不避諱。
幾乎所有分析家均指出,選擇黨之所以“加速向右”,是因為嘗到了甜頭:該黨如今在原東德除柏林地區外的絕大多數區域占據壓倒性優勢,且迅速凝聚起對年輕人、網民和男性的強大“磁性”。正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西部的“右轉”和歐洲懷疑論趨勢,才讓搭上順風車的選擇黨和魏德爾不斷打“右舵”。
而中左、中右主要政黨的一再失策則給了極右翼關鍵性“助推”。
2015年,原本在接納非法移民和難民問題上一貫持重的默克爾迫于輿論壓力,本著一貫“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策略,180°轉為對難民大開國門,導致至少130萬難民涌入德國,帶來巨大財政、福利壓力和嚴重犯罪率上升及社會矛盾,選擇黨和魏德爾正是抓住這一被基民盟/基社盟開啟,又被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聯合組成的朔爾茨(Olaf Scholz)中左政府“發揚光大”的爭議性政策窮追猛打,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實空”。2月16日最后一次選前黨領辯論中,魏德爾不僅繼續抓住“犯罪問題”和“移民安全問題”不放,而且將之歸納為“自默克爾執政以來的積弊”——這是極巧妙的一招“必殺”,因為這意味著除選擇黨和不成氣候的左翼黨外,德國所有議會黨派無一能夠逃脫“火力范圍”。
朔爾茨所領導的三黨聯盟上臺后內政外交“疑問手”不斷,不僅無法回應公眾對魏德爾被概括為“德國安全問題”這一“大題目”的犯罪率和移民問題之憂慮,且在經濟治理和對外政策上表現令人失望。執政聯盟內部,綠黨占據多個重要部長職位卻表現“辣眼”,朔爾茨又在去年11月草率發動針對自民黨的清算,解雇該黨籍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導致執政聯盟破裂,針對內閣的不信任動議在12月被通過,選擇黨得以提前逾半年(原定9月),在自己選擇的有利時間點發動選戰。
基民盟/基社盟急于求成冒險采用接近選擇黨的口號(如同樣大談“德國安全”和黨領梅爾茨Friedrich Merz,為推翻中左內閣不惜觸碰被稱作“防火墻”firewall的“不與極端政黨合作”底線,結果不但造成本陣營“塌方”(默克爾公開痛斥,德國多地爆發本黨支持者抗議示威),也適得其反地助長了選擇黨和魏德爾的氣勢(既然中右都不得不附和極右,那干脆直接選極右好了),多項非正式統計顯示,梅爾茨的表現尤其不受女性和年輕人歡迎,而前者本是其極力爭取的中左翼基本盤,后者則是其希望撼動的魏德爾基本盤。
被戲稱為“網紅黨”、“網紅政治家”的選擇黨和魏德爾對網絡社交平臺的適應度也是其影響力迅速擴張的關鍵:YouGov調查顯示,德國選民使用Facebook、X、Instagram、TikTok 和 YouTube 等平臺獲取選舉信息的占比為27%,而選擇黨支持者中這一比例竟高達40%以上。當公眾厭倦了無休止的“綠色經濟”主流媒體轟炸,且對主流政黨和現政府執政不滿時,非傳統平臺的傳播力和殺傷力都會被放大。
與某些國外預測相反,烏克蘭問題和“特朗普(Donald Trump)因素”對選擇黨及魏德爾選情幫助不大,甚至可能幫倒忙:上周ZDF德國新聞廣播公司民調顯示,支持援助烏克蘭的德國受訪者比例高達67%,顯示在特朗普不斷揚言“讓歐洲人自己保衛自己”形勢下,多數德國人更擔心“東邊威脅”,事實上迄今也只有選擇黨和BSW主張停止援助;至于“特朗普因素”,輿情顯示,1月9日馬斯克(Elon Musk)在網上露骨吹捧選擇黨為“德國未來”和2月14日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不顧德國東道主意愿公然在慕尼黑和平大會場外會晤魏德爾并為之“站臺”,都令選擇黨人氣一度受挫,正如分析家們所指出的,近期特朗普及其要員不斷發出針對德國的“不敬言論”已激發德國普遍不滿(美因茨大學政治學家阿茨海默Kai Arzheimer,稱“特朗普在德國并不受歡迎——甚至許多選擇黨的支持者也不喜歡他”),如果“特朗普們”繼續“嘴臭”,未必對選擇黨更有利。
某種程度上“防火墻”也幫了極右翼的忙:正因為所有潛在的執政聯盟都不可能接納選擇黨,選擇黨和魏德爾才可以最充分利用公眾對多年政府政策和政績的不滿——因為他們完全無需為此負責。
“造王者”還是“攪局者”
由于選舉制度所限,戰后德國歷史上很少出現單一政黨執政(最后一次是1957-1961年的基民盟/基社盟政府),此次選舉也不會例外。
種種跡象表明,在1月29日的軒然大波后,不論中左、中右都不敢再在組閣層面輕言打破“防火墻”,這意味著即便成為議會第二大黨,選擇黨和魏德爾也只能扮演“攪局者”而非“造王者”,因為傳統大黨寧可弄險也絕不敢與選擇黨組閣。
從目前民調形勢看,最有可能出現的是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聯手組成的“大聯合政府”,其次是基民盟/基社盟和綠黨聯合組成的“黑綠”聯合政府。但前者可能因“1.29事件”傷了和氣,后者不僅有可能因“三小只”能否進入議會的變數造成湊不夠316席的組閣簡單多數,而且基社盟負責人索德爾(Markus S?der)正以“反綠黨”為綱領參選巴伐利亞州長,顯然有點“犯沖”。
最新(2月14日)ARD Deutschlandtrend民調顯示,魏德爾作為總理人選的支持率并不高,僅19%,增長率也差強人意(較一周前增加1%),她的“亮眼”很大程度上拜對手同樣表現糟糕所賜——且即便如此她仍然是主要政黨中總理支持率最低的(梅爾茨34%,朔爾茨26%,綠黨的哈貝殼Robert Habeck 25%)
盡管聲勢浩大,但許多德國分析家,如圖賓根大學歐洲政治學者阿拜爾斯(Gabriele Abels)和海德堡大學政治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Ruprecht-Karls-Universitat Heidelberg)學者博巴斯(Endre Borbath)等指出,德國極右翼和魏德爾對德國乃至歐洲政治格局最大的“殺傷力”并非是否有望扮演“造王者”甚至自己“稱王”,而是讓極右翼的思想和邏輯潛移默化地滲透侵蝕“公認的政治概念”:如今德國政治家不論左右都在大談“德國安全就是移民和難民問題”,放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尤其令人擔心的是,直到不久前人們還普遍相信,許多投票給選擇黨的德國選民是在投“抗議票”,但倘主要政黨的表現繼續令人失望,這些“抗議票”中的相當一部分,或許或真的轉化為自覺支持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