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貓的家人們,問個問題:你知道自家貓每天的噓噓次數嗎?
我估計絕大多數鏟屎官大概都沒有關注過!
但如果告訴你,“噓噓”這個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小事,也能成為貓咪的致命殺手,你敢信嗎?
千萬不要小看“噓噓”這件事!
如果貓咪連續24小時不排尿,很可能是因為尿結石!
發一次病就得花掉鏟屎官幾千大洋,嚴重時貓咪還有生命危險。
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家里的貓咪突然頻繁去貓廁所,但是到了晚上鏟屎時間,貓砂盆里卻空空如也。
當時網友也沒有太在意,想著再看看情況。
結果第二天,貓咪還是沒有尿!
網友趕緊把貓帶去醫院檢查。
結果,貓咪的膀胱已經憋滿了血尿!
“再晚來一天,這貓就沒救了!”
這是大概是網友一想到就會后怕的一句話。
原來,貓咪得了尿結石。
之所以尿不出來,是因為結石堵住了尿道口,尿液無法通過尿管正常排出。
如果一直無法正常排尿,貓咪只有一個結局。
那就是活活憋死。
最終貓咪通過尿道改造手術,驚險地度過了這次劫難。
泌尿疾病,為啥棘手?
俗話說:活人不可能讓尿憋死。
這句話放貓身上為啥就不行了?
因為泌尿系統疾病是貓咪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而貓咪的泌尿系統疾病68%是由自發性膀胱炎引起,13%-28%是由結石引發。
貓咪的泌尿疾病之所以棘手主要是以下原因:
1、通常病情緊急
尿道結石、栓子以及尿道炎性腫脹會導致貓咪少尿、尿血,甚至直接尿閉,短時間得不到醫治就可能危及貓命!
2、往往病情容易復發
鏟屎官的崩潰,是從貓咪尿出石頭那一刻開始。
因為貓咪的泌尿問題太容易復發了。
一旦患病,會反復折磨你的身心及......錢包。
僅結石引起的泌尿疾病的復發率就高達15%~25%, 且有些貓咪可能復發不止一次。
養喝水少是尿結石的頭號元兇
貓咪患尿結石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應激、肥胖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喝水太少!
由于貓咪的祖先是沙漠動物,貓咪天生不愛喝水。
它們的腎臟非常高效,能夠濃縮尿液來節約身體中的水分。
然而這種“節水模式”在現代寵物貓身上卻成了健康隱患。
為啥喝水少會引發尿結石?
1、尿液過濃
喝水太少導致貓咪尿液過度濃縮,更容易在尿液中形成礦物質結晶。
2、結晶堆積
濃縮尿液就像一杯沒有化開的鹽水,時間一長,結晶會沉淀下來,堆積在貓咪體內,形成更大塊的結晶。
3、尿道堵塞
尤其是公貓,尿道細長且狹窄,很容易被堆積的結晶堵塞,一旦堵塞就容易形成尿閉。
貓咪每天應該喝多少水?
正常情況下,貓咪每天飲水量應該是每公斤體重約60ml。
舉個例子,如果你家貓體重5kg,每天至少喝60x5=300ml的水。
但問題是,不愛喝水的貓咪根本喝不到這個量。
如何鼓勵貓咪多喝水?
為了騙主子多喝水,我總結了一些小技巧:
給貓咪吃一些濕糧,比如貓罐頭,增加從食物中攝取水分量;
提供干凈的水碗,每天清洗防止滋生細菌;
多備幾個水碗在貓咪經常待的地方,讓貓咪隨時能看到,增加喝水欲望;
偷在水里加一勺金槍魚罐頭湯汁,對貓來說就是‘海鮮風味飲料’,也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護理和預防?
所有的泌尿系統疾病都是“三分治七分防”。
只要你平時做好護理,能大大減少貓咪患病的風險及概率。
1、鼓勵貓咪多喝水
劃重點!想盡一切辦法讓你的貓多喝水,能夠有效減少結石的發生。
因為水分能夠減少貓咪尿液中的離子濃度、減少細菌在尿道滯留時間、降低炎癥程度,有助于預防和改善泌尿系統疾病。
已經患病的貓咪更要多喝水!
大量飲水可以稀釋尿液,使膀胱中的雜質隨尿液一起排出。
2、保持貓砂盆清潔
盡可能使用粉塵少、結團快的貓砂,并勤鏟屎。
給貓咪保持一個干凈的上廁所環境,能夠提高貓咪排尿的“積極性”,避免尿路感染風險。
3、避免應激反應
給貓咪提供貓抓板、貓爬架等能夠增加趣味性的玩具,避免貓咪發生壓力和應激反應概率。
4、更換泌尿道處方糧
已經患泌尿疾病的貓咪,需要重新評估飲食標準,為貓咪換更專業的泌尿道處方糧。
一般處方糧會調節貓糧中某些礦物質的含量,比如鈣、磷、鎂這些容易導致尿液中形成晶體的礦物質,尤其是鳥糞石和草酸鈣結石。
還有一些處方糧甚至可以促進鳥糞石的溶解。
看吧,養寵其實不是件簡單的事,就連貓咪噓噓都要去關注,因為它們真的會因尿不出而死亡。
每天多觀察一下貓咪,如果超過8小時沒有排尿、或出現排尿困難等情況,盡早送醫。
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能真正重視起來,也把它轉發給你身邊養貓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