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養老保險問題,隨著自媒體的推波助瀾,在網上發酵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貌似一直沒看到官方的正式回應。但是現在,好像出現轉機了!
最近在觀察者網的一次經濟對話中,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提到了一個觀點,他認為趁著Z府打算增加赤字和支出的機會,應該好好改進一下咱的社會福利體系。他提到,雖然這些年農業稅取消了,農民也有了醫保和一點養老金,但相較于全國經濟水平和個人收入的增長速度,低收入群體,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在社保方面還是跟不上中國的經濟發展。
根據陸挺的說法,中國的養老體系就像金字塔一樣分層明顯。最上面那7%的人群平均每個月能拿6000多塊的養老金;中間38%的企業退休職工平均每月有2000多塊;而剩下的55%,主要是1.71億的農村老人,他們每個月只能拿到223塊錢左右。
陸挺強調說,特別是對于那些農村老人而言,他們的收入實在不高,消費能力也很有限。而且,他們還是中國3億農民工的父母,這意味著很多農民工背負著沉重的養老負擔。如果現在不著手改革養老體系,將來這些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所以,為啥大家都不愿意花錢呢?因為大部分人都在擔心未來的生活保障問題。特別是農民工群體,很多人擔心自己退休后只有200多塊的養老金,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敢大手大腳地花錢呢?于是,大家都在拼命存錢以防萬一。
很顯然,專家的言外之意就是,由于農村的養老保險問題,導致了中國老百姓的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錢都放在銀行里,經濟刺激不起來了。
戰略企劃槍手覺得,不管是因為什么理由被提起,農村老人養老保險既然有人重視,并得到官方媒體的報道就是一件好事,矛盾發生了,只要國家能看得見,遲早是要解決的。
那么,關于這件事,很多小伙伴們可能想要問的是:究竟是什么導致了農村老人和城鎮老人養老金的巨大差距呢?到底是國家分配不公,還是另有原因?
我看到有網友留言說:中國現行的社保制度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建立和完善的,當時的政策,不管城鎮還是農村戶口,都可以繳納社保。那個時候也有數量龐大的下崗工人,生活更加的艱難,因為他們沒有土地,只能自謀職業,打工或擺攤。但城鎮戶口的下崗者可以擠出微薄的收入來繳納社保,而在九十年代,許多農民工也曾繳納過社保,之后卻又發生過大規模退保事件。
這位網友最后還總結說: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養老金的發放是和你中青年繳納的社保掛鉤的,有因必有果,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不過該網友的話并未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同。
現在AI人工智能很火,針對這個話題,戰略企劃槍手也與時俱進,認真征求了多個AI小助手的意見,其中包括阿里通義、文心一言、DeepSeek和KIMI等,也算是找到了一個相對靠譜的答案。
整體上,這些AI小助手的觀點是一致的,它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提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是歷史原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較早,體系相對完善,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起步較晚,發展不成熟。
其次是繳費水平和國家補貼存在差異。城鎮職工繳費基數高,繳費總數高,企業承擔大部分費用,國家補貼也高。農村人口繳費基數低,而且是主要依賴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國家補貼較少。
第三就是經濟實力的差距。城鎮有更多的集體資金用于養老,而農村較少。
第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一樣。城鎮職工在社會保障方面政策支持力度較大,制度設計更完善。而農村人口政策支持不足,養老保障體系尚待完善。
其實僅從上面的幾條,就足以說明城鄉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平衡了,因此也導致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處于弱勢,的確存在著不公平的社會現實。至于部分公務員和退休干部的養老金,動輒上萬的數額,就更容易觸到農民的痛點,擴大政策的信任危機了,所以是時候需要嚴肅對待這個事情了。
好在終于有經濟學家正式提出來了,主流媒體觀察者網也報道了。相信離全面改善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的時間點也不遠了吧!不知道各位是怎么看的呢?歡迎評論、留言、點贊、轉發,讓更多人關心一下農村的這件大事!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