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的人物、事件是在矛盾和統一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發展的,但在一定階段上它們有其相對的完整性,有因有果有頭有尾。作品通過一定的人物、事件反映生活面貌與規律,總是要從生活長河中截取這種具有相對完整的一段。這相對完整的一段,有其自身的發展過程,這反映在作品里,就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部分。我們敘述時,必須從整體出發,合理安排這些部分,做到層次段落井然,前后照應、首尾圓合,承轉自然、段落勾連。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敘述顯得有條有理,合乎“言有序”的要求。
然而,客觀事物是復雜的,往往不是單線發展,而是頭緒繁多,錯綜交織。這就要求必須把握住事物發展的脈絡,尋找出一條能粘合一切的線索來,這樣才能把事物敘述清楚。
有的作品內容雜亂,很多情節與場面互不連貫,東一筆、卷西一筆敘述得又散又亂,對此,可借古人“貫一為拯亂之藥”這句話來醫治。只要學會像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的”附會”之術:“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涂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官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里一體。”敘述得有條不紊,脈絡清晰是不難做到的。
《三國演義》中對赤壁之戰的敘述就是成功的一例。這場戰爭涉及曹操、孫權、劉備三個方面。曹、孫、劉三方及其僚屬立場不同,處境不同,所考慮的問題、提出的主張和采取的做法自然不同,這使得整個事件的發展頭緒異常紛繁。然而,由于作者把由此而產生的種種事件貫穿在兩條線索上進行敘述,因此行文脈絡顯得格外清晰。
在這場戰爭中,孫劉與曹操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這是情節上的一條主要線索。而孫權與劉備之間主要是合作,但也有矛盾斗爭,這自然是一條次要的線索。從曹操揮戈東吳起,到關云長義釋曹操止,中間的種種情節,都是圍繞著主要矛盾展開的。每個事件當中,盡管表現著不同人物間的關系,解決著不同的問題,然而它們都是為著解決這個主要矛盾服務的。
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孫權決策等情節,所解決的是“和”、“戰”的問題,同時也是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問題;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解決的是重大戰術問題,這與上面一個問題結合使矛盾產生變化,孫劉由弱變強,曹操由強變弱。
有了這個矛盾的轉化,一到諸葛亮祭風、周瑜縱火,矛盾就一下子產生了質的飛躍,解決了戰爭的勝敗——矛盾得以解決。所以盡管這場戰爭極為復雜,由于作品把握住了它的主要發展線索,敘述起來卻顯得脈絡極為清晰。
未完待續……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