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當地的桉樹木材價格高,大約有580-600元/噸,想必馬上就有人跳出來喊道:“不可能,不可能!都是騙人的!哪有600元一噸呀,我們這里才450-480元?!”
價格,是指單位貨物或服務的價值。
按照經濟學的說法,價格的高低由市場供需關系所決定的。
價格差異,從來都有。
同樣是桉樹木材,同一的質量,由于規格的不同而存在著價格差異,比如長2.6米的會比2.0米價格高;同一的時間,由于區域的不同存在著價格差異,比如南寧的會比賀州的價格高;同一的區域,由于季節的變化也存在著價格差異,比如雨季的會比旱季的價格高……
這種差異如同各的風景一樣,各具特色,差異顯著。
價格上的差異,反映了什么呢?
它反映了一件商品的稀缺度。
去年就有不少人抱怨桉木價格低廉,甚至低入塵埃,特別是那些“清桉”任務較重的地區,清理了大量種植在耕地上的桉樹,很多三五年生的桉樹被砍伐,大量未進入工藝成熟的木材上市,不僅賣不出好價錢,也嚴重地沖擊了市場。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背后藏著深刻的經濟學原理,體現了價值與價格的合理匹配。
那么,什么樣的桉樹木材才是“好貨”呢?
廣西桉木的用途除了制漿造紙之外,最大量、最廣泛的應用就是膠合板材。
所以,衡量自己的桉木是不是“好貨”,也很簡單,主要看三個決定性因素,即木材質量、平直程度、直徑大小。
用通俗的話說,那就是“又圓又直,夠靚,還夠粗”。
“又圓又直”意味著旋切加工利用率高,“夠靚”意味著無空心、不開裂、蟲眼少,“夠粗”意味著單張板尺寸大,膠合拼接少。
怎樣才能種出“好貨”的桉樹呢?
還得適當加大投入力度,堅決執行“良種+良法+良肥”,并在精細化管理方面下功夫,桉樹才會長得更快、更高、更粗,每畝木材產出可達18-20噸,而且獲得的大徑級木材更多,更受市場青睞,且不說實現每畝萬元收益,至少也在8000元以上。
雖然表面上增加了投入的成本,但實際上可以獲得更多的木材、獲得更高的收入,也獲得更廣的發展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當抱怨種植桉樹賺不到什么錢的時候,那你有沒有檢討過自己種出來的桉樹是什么“貨色”。
與其抱怨,不如努力。
快醒醒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