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117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868所,含本科學校1308所、高職(專科)學校1560所;成人高等學校249所。本名單未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學校。
大學越來越多,大學生也會越來越多,2025年高考生或突破1450萬,復讀生超500萬,將來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從2023年開始,全國多個省份爭先恐后上調了大學學費,上海、安徽、四川、山東、陜西……
01
大學學費,漲幅有多驚人?
我們以上海為例——
文科類:調整前5000元/年,調整后6500元/年,漲幅30%;
醫學類:調整前5000元/年,調整后7400元/年,漲幅48%;
理工類:調整前為5000元/年,調整后7000元/年,漲幅40%;
藝術類:調整前5000元/年,調整后13000元/年,漲幅160%。
相當于,在上海四年讀下來,至少要多付6000元。
4月份,四川發布公告,將理工類學費從5200元/年上漲至6500元/年。關鍵是這5200元還是2023年剛漲上來的,兩年內就漲了2400元。
也有部分高校對本科學費進行了調整,如我們從暨南大學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了解到,該校的個別專業學費出現較大調整,具體為: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專業的學費,由2023年同期的70000元/年,提升至2024年的100000元/學年。
(滑動瀏覽)
也就是說,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專業的學費,在短短一年間上漲了3萬/學年(即大學四年合計上漲12萬),這樣的漲幅還是比較大的。
據網易數讀數據,高校學費漲幅普遍在 30%-50%左右,特定學科的一學年學費漲幅最高可以達到160%。
乍一看似乎還好,但我們不能拿江浙滬的水準去衡量,還有很多是從農村走出的孩子,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不到2萬元,六七千的學費已經很高了。
還有中外聯合辦學2+2或者3+1,就是最后一兩年在國外讀,也要幾十、上百萬。比較出名的寧波諾丁漢,四年本科學費就得40萬。
02
學費一片喊漲,什么原因?
公辦收入三塊:財政撥款、學費、社會捐贈。
而財政撥款,據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該部財政撥款為1354.7億元,比2022年減少24.7億元,高等教育支出類預算數為1025.6億元,比2022年財政撥款執行數減少39.6億元。
財政吃緊,政府補貼減少,而經濟環境就這樣,一般學校也沒什么社會捐贈,所以就只能靠學費了。畢竟老師工資要漲,學校要新建/翻新,課程項目要撥款……
而民辦沒有財政撥款,主要就是靠學費。不漲學費,能怎么辦?
民辦學費大跨度之后,大家都涌入公辦,考生也會越來越卷,競爭壓力提升。
03
這還都是本科學費,在學歷貶值后,考研的就越來越多了,碩士學費上漲也很夸張。
在國內讀研一般分為學術型碩士(學碩)和專業型碩士(專碩),前者學費低,每年拿到的獎學金就能覆蓋一大半,而后者的學費要高出不少,一些專業的學費都趕得上歐美留學的費用。
我們抽樣了 20 所中國普通高校全日制專碩的學費,發現專碩學費普遍要比本科貴出不少,其中管理學平均學費一年要超過兩萬元。
近年來,專碩學費還大幅上漲。據澎湃新聞統計,從 2019 年到 2022 年,有 38 所“雙一流”高校漲過專碩學費。其中漲幅最夸張的東華大學國際商務專業,從每學年 1 萬元不到直接漲到了 2022 年的 7.9 萬元。
而且,對于許多要讀研的人來說,專碩越來越成為難以回避的選擇。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 年專碩招生已達 70 萬人,占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數的 60% 。
04
當然,上大學的開支還遠不止學費,從衣食住行,到實習考證,一不留神就會把生活費花個精光。一到月底,就有一批大學生在食堂表演吃饅頭就榨菜的省錢技巧。
每次網上討論大學生一個月要用多少生活費,都免不了一場罵戰。許多長輩會嘲笑現在的大學生大手大腳,說自己當年一個月五六百元也能活得滋潤。
但時代真的變了。現在的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不到 1000 元的話,只能勉強保證個溫飽。在物價高昂的一線城市,每月 1000 元都算得上是極限生存。
我們統計了知乎問題“大學生現在生活費一般是多少”中的 4250 條回答,發現大多數大學生的月生活費在1000-1999 元之間,有約三分之一的大學生的月生活費超過了2000 元。
校果研究院面向一萬多名大學生的調研也顯示,大學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費接近 2000 元。
以基礎的伙食費為例,在北京大學的食堂,要吃個有菜有肉的一餐,付出 15-20 元是很平常的事,一個月光是吃飯可能就要花 1200 元以上。
華中農業大學也因為被吐槽食堂定價太貴而上過熱搜,學生抱怨一份十幾塊錢的梅菜扣肉里只有兩塊肉,按照這個單價算,一斤梅菜扣肉足足要 145 元。
生活費不但要花在每日的吃飯上,還要用來付水電、網絡、教材、日用品等各種必要支出,偶爾買衣服、和同學朋友聚餐也很難避免。而在部分高校,學生“專屬”的廉價宿舍也因為學校資源緊張而一去不返。
如果按每年學費與住宿費合計 6000 元、一月生活費 1500 元來算,大學生讀完本科和研究生 7 年,保守估計也要近 17 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央行的數據,2023 上半年中國住戶人均存款不過才十萬元 。更別提一些偏遠地區,這筆費用足夠令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去競爭花費更低的免費定向生項目。
05
年輕人上大學花費不菲,但學歷價值是否提升?當前,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創新高,教育年限增長,碩博畢業生人數超過本科生在某些城市已成常態。
盡管碩博生平均月收入高于本科生,顯示教育回報,但研究顯示,高校擴招后,高等教育對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長效應下降。許多工作無需高學歷,年輕人面臨“過度教育”問題。教育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然而,面對競爭加劇和未來不確定性,高學歷仍是許多大學生追求的安全感來源,不得不繼續投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