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告訴我說,那個北大寶媽又發(fā)視頻說她為什么不看《哪吒二》了。我好奇就去看了一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最后她又亂用名人名言罵人了。
她在新視頻里首先說很多人都在批評甚至是網(wǎng)暴她。她說她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只是說了她不帶孩子去看《哪吒二》,結(jié)果就不知道捅了什么窩了。她說,她只是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沒有說電影不好,結(jié)果就有三類人各種私信她。第一類,不聽她說什么,也不懂她說什么,也不在意她說什么,就只是單純的站在對立面給她扣帽子貼標簽。第二類,就是單純的活在自己信息繭房里,對她進行外貌攻擊,而這其中她說年輕女孩子居多。然后她勸這些活在信息繭房里的思維簡單的人去多讀書,去看點真正的好東西。第三類,就是覺得她教育不好孩子。然后她說,自己和孩子已經(jīng)很久不看這種大英雄主義的電影了。因為她和她的孩子很明確的知道這種類型的電影對于他的現(xiàn)在未來其實都沒有任何參考性。
她們會看一些關(guān)于大自然的紀錄片,也會去看一些真人真事改編的勵志電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看到生活的真貌。
然后她說,《哪吒》告訴我們,我命由我不由天,鼓勵我們打破枷鎖,獨立思考,但那些看《哪吒》很容易燃起來的人,根本不知道真正應(yīng)該打破的枷鎖是什么,只會一味的攻擊像她這種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而那些不容易上頭的人,其實人家的生活都已經(jīng)自洽了。所以她覺得這很諷刺。因為看電影很燃的人是沒有沖破束縛的不自由的人,而那些像她這種不燃的人才早就已經(jīng)獲得了自由。
而至于說電影,她根本就沒看。但她表示尊重導(dǎo)演和導(dǎo)演媽媽在背后所有的努力。
最后,她又引用了《烏合之眾》里面的名言,回懟那些批評她的人:“群體不善于論證,卻急于求成,在群體里愚笨無知或心存嫉妒的人掙脫了自身卑微的感覺,擁有了一種殘暴短暫卻又無窮無盡的力量。”
看看這些詞匯,又是心存嫉妒又是愚笨無知,又是沒有沖破束縛,又是看的書不多的……短短的三分多鐘的視頻就完成了她對影片內(nèi)涵、觀眾心理及社會效應(yīng)的三重批判。
正當我猶豫要不要對她豎大拇指表示祝賀的時候,突然她卻告訴我,她其實并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一瞬間,我突然看到了那些論證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的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家,他們那種在不接觸研究對象的情況下完成現(xiàn)象學解構(gòu)的哲學境界竟然在這位寶媽的這種"薛定諤的影評"中實現(xiàn)了完美的演繹。
這種黑色幽默讓我立刻把原先要豎大拇指的靜態(tài)行為改成了為她原地鼓掌。
因為我之前做了一期批評她這種家長的中長視頻,所以我害怕我給她會造成什么傷害,所以我一邊念著阿彌陀佛一邊想看看我這種批評會被她歸到哪一類。
我確定我沒有罵過她網(wǎng)暴過她,我也自認為聽懂了她所表達的意思,所以肯定不是她說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如果硬歸類的話,勉強算是她說的第三類吧。
但其實也不準確。因為我也沒說她就一定教育不好孩子。
我上個視頻主要講的是:她是那種用自己的精神裹腳布自以為是的擺布孩子人生的漏洞百出,功利偏執(zhí),事實不清,邏輯不通,還亂用名人名言的自我感動式的令人討厭的家長。
她的孩子不一定就會被她教育的不好,但她的孩子一定會因為這樣的家長而錯過很多美麗的風景,而且有可能會變得和她一樣功利偏執(zhí)。
因為她說,她的孩子已經(jīng)在她的影響下,早就已經(jīng)不愛看這種大英雄主義的電影了,而是去看一些關(guān)于大自然的紀錄片,也會去看一些真人真事改編的勵志電影,她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看到生活的真貌。
這里面非常可怕的一點在于,她宣稱孩子"明確知道這類電影沒有參考性",她認為,她的孩子已經(jīng)和她一樣不愛看那種大英雄主義的電影了。
我不知道她的孩子今年多大,但從她的介紹,她說自己是個寶媽,所以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她的孩子大概率是小學階段吧。
而根據(jù)以皮亞杰為代表的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證實,12歲以下的兒童尚處具體運算階段,其價值判斷本質(zhì)上是家庭認知范式的鏡像反映。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自我認知并不一定就是孩子自己的自主選擇,而大概率是一種代際認知投射。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大概率是這種家長"開明專制"下的認知復(fù)讀機而已。
這種家長自認為很開明的尊重了孩子的意見,但她的偏執(zhí)狹隘其實是給孩子制造了很多的認知枷鎖。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她把教育降維成了一種非此即彼的單選題。
比如,她偏執(zhí)的認為,大自然的紀錄片和真人真事的勵志電影才能讓孩子看到生活的全貌。但這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你只要看的是電影,那你就不可能看到生活的全貌。
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只不過是因為有真人真事做背景而已。但從電影的角度來講,只要是電影,他就有劇本結(jié)構(gòu),有矛盾、沖突、觀點、價值觀……而真人真事的背景只不過提供的是一種真實性的模板作用。
而這種用真人真事改編來給電影劃分種類的方法,其實并不新鮮。但電影界包括其它任何學界也沒有說可以從生活的真實的角度就能給電影劃分三六九等。
每一種電影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
而且也沒有哪篇專業(yè)的論文和實驗論證過說你看這樣的電影就能看到生活的真實面貌,就能沖破束縛,獲得自由,活的自洽。
所以說,這位家長好像是自己為自己構(gòu)建了一個育兒版的婆羅門:用紀錄片的清高俯視商業(yè)片的世俗,用真人改編的"真實"否定神話改編的"虛妄"。她自己構(gòu)建了一個虛假二分法:英雄敘事和真實勵志是水火不容的。
這位家長好像變成了一位"教育判官",她先是給自己的偏見上了很高的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價值,然后用自己的偏見去指導(dǎo)自己孩子的生活。
而這種用偏見指導(dǎo)孩子生活的判官式家長,說白了和那些“游戲手機籃球小說會帶壞孩子,認真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呆板家長是一個類型。所以大家會本能的反感。
而當我們看到她竟然還能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充滿自豪感和高貴感的時候,這就會顯得非常的滑稽了。
尤其是,她關(guān)于教育理念的自我感動式的論述,其實暴露出她嚴重的認知斷層。
她說看《哪吒》這樣的電影很燃的人是沒有沖破束縛的不自由的人,而那些像她這種不燃的人才早就已經(jīng)獲得了自由。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得出的這個結(jié)論。但這個結(jié)論首先就非常匪夷所思。
你能不能沖破束縛獲得自由,和看不看某類電影之間怎么會有這么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呢?你難道是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的“尿不濕和啤酒理論”?
而這恰恰就是這類家長比較討厭的地方。就是很明顯這種粗糙的結(jié)論就顯示她讀的書其實不多,但是她自認為自己讀了很多,她覺得自己看到了世間一些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她就用這些粗糙的經(jīng)驗來生搬硬套到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中。
然后她就用這種自以為清醒的高貴和自豪來試圖掩蓋她的貧瘠和不安。可她好像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偽裝其實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欺欺人。
當她斷言"看哪吒燃起來的人沒沖破枷鎖"時,這何嘗不是在給自己的認知惰性尋找某種虛假的哲學背書呢?將"不看英雄電影"等同于"生活自洽",這個神邏輯簡直堪比宣稱"不吃火鍋的人靈魂更自由"。
可是真正的豁達和自由是能包容萬物,而不是像她這樣抵制某類電影。那些真正沖破思想牢籠的人,恰恰懂得在《哪吒》的爆米花盛宴中品鑒文化基因的嬗變。
所以我們要警惕某些家長的這種將教育異化為某種文化潔癖的實踐。生活的真實樣貌絕對不是該看和不該看兩個極端。
對于孩子來講,英雄敘事恰恰是培養(yǎng)孩子抽象思維的一種重要載體。家長不能用成年人的功利主義框架來剝奪孩子幻想的權(quán)利。
而真正的獨立思考,是開始于敢于承認自身認知是有局限的。所以,如果哪一天,這位寶媽的孩子要是偷偷看了《哪吒》這種英雄主義電影并且看的熱淚盈眶的時候,請這位寶媽不要驚慌,因為這其實也是教育成功的一種表現(xiàn)。
本期推薦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本期推薦書籍:《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