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理想汽車高管“老湯哥”Tango在微博上橫沖直撞,意外掀開了中國汽車產業(yè)深層次的認知裂痕,或者說靈魂發(fā)問——“把別人的電池、底盤拿過來,換個山海經名字就敢稱技術突破”。
盡管一個字沒提,但是老湯哥說的是誰,已然呼之欲出。
這場看似是圍繞技術命名的發(fā)難,實則是中國汽車產業(yè)在智能化轉型期的身份焦慮與價值迷失的縮影,亦折射出行業(yè)對技術溢價的渴望已經焦急難耐。
當二鍋頭兌水變成宮廷玉液酒,群英薈萃實則是蘿卜開會,過度包裝技術概念,并將其來源做模糊失焦處理,用戶的真實需求首先被忽視了,而未來所導致的后果極有可能是信任的坍塌。
在技術爆炸的時代,用戶的購買成本極大降低,但選擇成本卻空前提高,各種頂著新名詞的技術撲面而來,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
此時,廠商所秉承的技術透明等同于價值體現(xiàn)的信念就顯得尤為必要了,所謂本份。用戶不可能都是專業(yè)的,僅有的一些判斷力還是來自于媒體的種種渲染,產品到底好不好,戴上一頂新名詞編織的帽子,確實容易混淆視聽。
所以當車企將供應商成果冠以“自研”之名,本質上是對用戶知情權的剝奪,最終或將反噬品牌價值。這也印證了那個知名的商業(yè)論斷——真正的競爭力在于底層技術創(chuàng)新,而非表面概念營銷。
中國汽車產業(yè)正在走過從“集成組裝”到“生態(tài)重構”的“大航海”時代,產品不僅僅是要滿足國內用戶的需求,還要走向海外,和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產品同臺競技。而在此時,堅持將技術透明化,告別“神話敘事”,回歸用戶價值,是廠商們在當下狂歡中必須要正視且積極回歸的一件事。
畢竟,國外客戶可不管你什么山海經,鋁合金輪圈就是鋁合金輪圈,你來一個三太子的風火輪,誰又能聽得懂呢?
商業(yè)的本質從來都是解決用戶痛點。汽車用戶的底層需求從未改變:安全、可靠和物超所值(最次也得是物有所值)。
技術普惠時代,當選擇開始變得繁多,用戶們的主權意識亦開始蘇醒,車企的競爭力絕不在于“起名藝術”,而在于能否以用戶為中心,將技術突破轉化為可感知的價值增量,這才是真正的回歸本質、敬畏產品、尊重用戶。
事實上,這場關于技術包裝與研發(fā)本質的爭論,不僅給中國汽車產業(yè)大航海般的現(xiàn)實狂熱降了降溫,還為自研概念重新做了定義,研發(fā)是需要 長 久定力的,速成班里是讀不出高考狀元的。
中國的汽車銷售行業(yè)亟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行業(yè)評價體系,因為車主需要的不是神話命名的心理安慰,而是激光雷達在暴雨中的精準識別、電池在-20℃環(huán)境下的穩(wěn)定輸出、車機系統(tǒng)五年后的持續(xù)進化能力。
寧德時代為何能稱雄全球動力電池產業(yè),無它,一是堅持自研,二是產品超群。除此以外,這家公司甚至連大范圍的廣告都懶得做。
商業(yè)競爭的本質是用戶時間的爭奪。不管我們的汽車行業(yè)對于技術溢價的渴望有多么的焦灼難耐——這一切確實可以想象,所有品牌都在著急出貨,整體利潤率都低到了塵埃里,還時刻需要面臨著生存危機,誰不著急呢,誰不想借著新名詞多整兩個概念,以最快速度占領用戶的認知和時間,以便多賣兩臺車呢?
但是,欲速則不達。
中國汽車業(yè)的未來,肯定不在山海經的浪漫想象中,它只能是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在生產線的高精度機床里、在品牌和用戶每日觸達的交互細節(jié)中。
山海經和自研其實并不沖突,但是如果只有山海經,那肯定就是個巨大的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