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所以被稱之為世界大戰,是因為其參戰國家多,軍隊規模大,作戰空間廣,不少國家一度被逼到全民皆兵的地步,甚至許多動物都不得不“應征入伍”,與人類一起保家衛國,共赴國難。
那么,二戰中有哪些著名的,由動物組建的軍事力量來完成的奇葩戰術呢?
一般來說,動物參加戰爭最早而且規模最大的應該就是古代騎兵用的馬匹了,但是因為馬只是屬于坐騎,并沒有自主完成戰斗的能力,所以這里不將馬作為二戰戰術動物之列。另外,戰馬在軍事中也稱不上奇葩,所以暫且不說,這里只說四種二戰中比較非常規一點的奇葩戰術。
狗戰術
二戰中的意大利搜救犬
在傳統戰爭中,狗一般承擔著醫療、搜救、運輸、排雷、偵查等作用,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狗卻被用于反坦克,以及各種爆破工作,他們的使命就是與敵方目標同歸于盡。
1941年6月22日凌晨,軸心國集團在一片漆黑之中出動550萬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東開進,蘇德戰爭爆發。猝不及防的蘇聯倉皇應戰。僅18天,軸心國的鋼鐵洪流就已經將戰線推進了600多公里,蘇聯的數千架戰機還未起飛就被摧毀,莫斯科岌岌可危。
在蘇聯以絕對劣勢開局的背景之下,斯大林號召蘇聯全民皆兵,動員一切有生力量保衛蘇聯。這其中,就包含4萬多條狗。
眾所周知,蘇聯東部莫斯科周邊都是相對平坦的地形,這非常有利于德軍裝甲部隊的推進,使得蘇聯苦不堪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是被動防守。
如何在付出代價較小的情況下,解決掉德軍的裝甲坦克呢?
反坦克狗
有人提出,可以利用狗的我機動性,通過訓練讓蘇聯當地的狗攜帶定時引爆裝置,然后鉆入德軍坦克下方,將引爆裝置放下后離開,數秒之后,引爆裝置爆炸,德軍坦克被摧毀。
可是在實戰中,坦克是移動的,狗將炸彈放好后,要么就是被坦克碾死,要么就是坦克早已走遠,很難如愿炸毀坦克。
于是就有人提出改進,說在狗的背上安裝一個起爆杠桿,只要狗鉆入坦克底下,起爆桿必然會撞上坦克底板,進而引爆炸彈,將坦克摧毀。
后來蘇聯真的這么干了,但實戰結果卻令人噴飯。
由于蘇聯訓練狗時使用的坦克是蘇式坦克,到了戰場上,這些狗被放出后,不僅不會去尋找德國坦克,反而拼命向蘇聯坦克沖過來,將蘇聯自己的坦克炸個底朝天。
蘇聯人立刻明白了原因:德國坦克燒汽油,蘇聯坦克燒柴油,你用柴油訓練狗,狗當然要撲柴油坦克。于是他們立刻采用繳獲的德國坦克訓練狗,并最終在實戰中取得了不小的收獲。
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的反坦克狗一共摧軸心國坦克300多輛,比例占到整個蘇聯摧毀坦克總數量的30%以上。可見,動物武裝起來也是很可怕的。
蝙蝠戰術
蝙蝠炸彈
蝙蝠戰術的發明方為美國,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付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了珍珠港襲擊。隨后,美國迅速宣布對日本進入戰爭狀態,一方面在海上與日本軍隊進行作戰,另一方面派出遠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空襲。
為了最大化破壞日本本土,打擊日本囂張的氣焰,美國在投放常規炸彈、燃燒彈的同時,還想出了用蝙蝠攜帶小型凝固汽油彈,對日本民居進行大規模破壞的計劃。
為什么會想到用蝙蝠呢?
原因很簡單。日本的房屋基本都有一個特點:木質建造。在這種情況下,火攻自然是破壞力是最大的一種方式。而日本當時的城鎮主要又是由零星的村落組成,燃燒彈只適合摧毀成片的建筑,很難具體到每一棟房屋。
所以美國人想到了利用蝙蝠喜歡棲息在屋檐里的習慣,讓蝙蝠攜帶凝固汽油彈鉆入日本的木質房屋縫隙里,然后引爆,燒毀房屋。
容器
具體操作流程:
將凝固汽油彈裝在蝙蝠身上(以白磷作為引爆裝置),然后將這些武裝蝙蝠放入特質的籠子里,每1040個蝙蝠為一組。
用飛機在低溫環境下將裝有蝙蝠的籠子帶到日本城鎮上空投放,這些籠子上配都有小型降落傘,在離地面1200米的時候,籠門會自動打開,放出蝙蝠。依據蝙蝠的習性,他們怕光,所以在白天不會飛行覓食,而是會迅速的尋找屋檐或者山洞等地方躲藏起來。而在日本的平原區域,遍地都是的木質民居無疑會是最好的棲息選擇。當蝙蝠躲藏好之后,溫度會逐漸上升,使白磷達到燃點,起爆汽油彈,將房屋付之一炬。
據資料顯示,美國當時預計投入數百萬只蝙蝠參加這次戰斗。1944年年底時,美國距離日本本土已經越來越近,打算將這種戰術用于登陸日本本土時使用,但不久之后,美國的原子彈研發成功,這種毀滅性核武器的問世,使得早先研究的一系“花里胡哨”的戰術黯然失色。最終,在許多“蝙蝠愛好者”的多番游說之下,“蝙蝠計劃”被取締。
鴿子戰術
鴿子制導導彈
比起前兩個戰術而言,鴿子戰術就比較玄乎了,因為他們要用鴿子“制導”,讓導彈按照預定的軌跡轟炸目標。
鴿子計劃的興起同樣是發生在太平洋戰爭中。當時還沒有現代制導導彈那樣先進的技術,而美國卻希望可以用導彈精準打擊日本的海上艦艇。如何做呢?總不能放個人上去開導彈吧?于是有人就想到了一個奇葩辦法。
他們訓練一只鴿子,然后將這些鴿子放入特制的導彈頭部,這個導彈頭部是中空的,里面有三個小空間,每個空間里都有一塊屏幕,屏幕中的影像分別來自導彈前面的三個瞭望窗。
當導彈飛行時,鴿子會尋找目標(敵方艦艇),當目標出現在屏幕中時,鴿子會不斷啄擊屏幕上的艦艇圖像,以獲得實物獎勵。比如說,艦艇出現在任意一塊圓形屏幕的左側,鴿子肯定就會啄擊屏幕的左側,那么傳感器就給導彈發出一個信號,說明應該向左偏移。
就這樣,導彈一直飛行,鳥就會一直啄擊屏幕,每分鐘高達數萬次,然后導彈就會不斷地修正方向,直至鴿子啄擊的位置一直停留在屏幕正中為止。鴿子的啄擊點在正中,就說明敵方艦艇自然也就在導彈攻擊的目標區域。
應用電子駕駛導彈,這便是電子制導系統出現之前,最早的“制導導彈”雛形。
海豚戰術
海豚兵
海豚戰術最早是起源于二戰,是由美國人率先研究和測試的一種海洋動物兵器,但被世人所知是在冷戰時期。
經過訓練的海豚會自動尋找目標,比如有尋找敵方軍艦的海豚,有尋找敵方蛙人的,尋找敵方水下探測設備的……等等都有。
當發現目標之后,這些海豚會迅速游向目標,并用嘴觸碰目標,這個動作會使得固定在嘴上的裝置啟動,進而引爆固定在背上的炸彈,或者讓充滿液態氣體的罐子開啟,將巨量氣體瞬間注入蛙人體內,將其殺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